CCTB 2024丨2位大会主席深度总结大会亮点,共探肿瘤标志物未来发展新方向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04-25 16:28:05

编者按:2024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CACA整合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论坛暨第十七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大会暨中国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于2024年4月19日至21日在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成功召开。《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深入会议现场,有幸采访到了本次大会的大会主席邢金良教授大会执行主席王书奎教授。两位主席就本次大会的亮点、肿瘤标志物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分享了宝贵的见解。现将专访内容整理并分享给读者,以期为大家提供一场知识的盛宴。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本次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的大会主席,请您谈谈本次大会的发起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邢金良教授:中国肿瘤标志物大会是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医科大学的四家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联合承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年。该大会是肿瘤标志物领域内规模最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吸引超过5000名参会者,组织近40个论坛,并邀请500余位业内知名专家进行交流。
大会的发起背景在于肿瘤标志物在肿瘤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型肿瘤标志物和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对肿瘤的综合防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聚集了国内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检验、病理、肿瘤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以及肿瘤防治政策制定等领域,共同推动肿瘤标志物领域的发展。当前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会员一万多名。

中国肿瘤标志物大会的意义在于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肿瘤标志物领域的研究和进步,推动肿瘤的整合防治工作,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也是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和众多专家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本次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的执行主席,您认为本次会议有哪些亮点?

王书奎教授:自去年四月接受任务以来,我们经过一年精心筹划,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今年在南京成功举办了这届四会联办的会议。本次会议亮点纷呈,精彩不断。
首先,我们邀请到的专家级别非常高。今年,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16位院士、200位国家级人才,以及550位医研企专家。他们共同探讨了肿瘤标志物在目前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交流机会。
其次,本次会议的组织非常得力。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南京各大高校和医院同时承办,如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家高校和医院的共同参与,确保了会议的顺利举办。
第三个亮点是参会人数众多。正因为我们有这么好的组织文化和各单位的鼎力支持,本次会议的参会人数达到了七千人。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分会场,都座无虚席。
最后,我认为本次会议的学习效果非常好。例如,在第十七届青年科学家大会上,我们邀请到了6位院士进行主旨报告,学术水平非常高,参会者济济一堂。同时,还有几个分会场也吸引了大量参会者。大家都跟着讲者的思路,认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最新进展,这对所有参会者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帮助。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肿瘤伴随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项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它目前主要应用于哪些类型的癌症?

邢金良教授:传统的肿瘤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方法,即组织标本的检测,这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然而,体液检测,特别是以血液为主的液体活检,已成为组织活检的重要补充。液体活检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方便取材、可动态实时监测,并且有多种新技术可应用于此。
在液体活检中,ctDNA的检测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ctDNA检测可以开发多种新技术和方法,用于检测DNA甲基化、基因突变以及拷贝数变异等指标。ctDNA检测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鉴于肿瘤患者的高度异质性,精准治疗或者说是个体化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伴随诊断(CDx)在肿瘤个性化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要求测试结果必须能够充分保障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旨在指导用药并识别出能够从特定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作为伴随诊断的一种,ctDNA检测已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种突变和甲基化变异等方式,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指导,这一技术已经赢得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并在实际应用中日益普及。
此外,这样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被国家批准进入临床,对肿瘤的精准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更多的患者在治疗中获益。我们期望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能够做更多的工作,推动ctDNA在伴随诊断方向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多帮助。至于具体应用的癌症类型,ct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包括但不限于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目前临床上的筛查和诊断方法仍有局限。作为一种新型的液体活检标志物,mtDNA在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中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其目前的应用情况如何?

邢金良教授:HCC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且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这使得早期筛查和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甲胎蛋白检测和影像学等方法在灵敏性和特异性方面仍存在较大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樊代明院士领导的消化系统肿瘤整合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中,我们实验室专注于肝细胞癌新型诊断标志物的科研工作,长期关注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肝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展了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
mtDNA具有拷贝数多、含量高且易突变的特性,这使得它在检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实验室围绕mtDNA在体液(主要是血液)中的检测,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并对其在肝癌早诊和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
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无论是检测mtDNA的突变、含量还是组学特征,都显示出对肝癌的特异性,使得它在临床上成为一个非常敏感且特异的检测指标。因此,我们持续推进这些技术的发展,并期待这种新型检测技术能够为未来肝癌的早期诊断、复发监测和临床指导用药提供更大的帮助。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成果能够尽快转化应用于临床,为肝癌患者和诊治专家带来新的帮助。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请您介绍一下肿瘤标志物检测目前在临床的应用现状,并谈谈您对未来血清标志物检测发展方向的看法。

王书奎教授:肿瘤标志物是在人体各种体液中可检测到的物质,在肿瘤的诊断、治疗药物选择及预后判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无论是在二级还是三级医院,血清标志物检测已成为排除肿瘤疾病的重要手段,除了影像学诊断外,它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以及治疗药物选择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清标志物检测已经从单一的蛋白质水平扩展到多组学蛋白质水平,包括非编码RNA以及DNA甲基化等各个层面都能进行检测。2023年在樊代明院士的指导下,我作为主编,完成了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血清标志物》一书。在书中,我们提到,尽管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未知因素。例如,检测结果可能与最终的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不一致,这促使我们去探索更为精准的检测方法。关于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在书中提出了三个新的观点:首先是探索新指标,除了现有的常用指标外,我们希望能开创更多的新指标,如针对消化道肿瘤的更多非编码RNA标注;其次,我们需要发展新技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例如利用微流控、质谱等新兴技术;最后是新策略的制定,随着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我们希望能够将更多的单个肿瘤标志物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方程和策略得到一个指数,以这个指数作为肿瘤判断的标准,这将比单个或多个标志物同时检测更能精准地反映肿瘤的存在、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专家简介

图片

邢金良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2005-2008)及托马斯杰弗逊大学(2013-2014)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线粒体生物学及相关肿瘤标志物转化研究。以负责人承担国科金重点、重点国际合作、军队重点项目等课题30余项。总计发表SCI文章156篇,于J Natl Cancer Inst、Journal of hepatology、EMBO J、Ann Oncol、Clin Chem等杂志上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0余篇(IF>10的16篇)。授权和申报国内及国际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1项。主编或参编专著1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5-第四),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2010-03,2020-01)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20-02),第十二届中国专利奖金奖(2010-第二)1项。先后获原总后勤部科技新星、陕西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等计划资助,2018年荣获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2020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主委和整合肿瘤学分会候任主委。


图片

王书奎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党委书记,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检验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南京医师协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肿瘤分子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等;拥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江苏省及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2020-202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2-2021年全国检验医学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第3名,2023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要研究方向是肿瘤的发病机制、肿瘤标志物及肿瘤靶向治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及省市级课题16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厅市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等。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