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05-10 18:14:06
编者按:胰腺癌(PC)因其高致死率而被视为“癌中之王”,五年生存率极低。传统的PC治疗方法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当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已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疗效,所以研究者们也正积极探索CAR-T疗法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背景
Claudin18.2是紧密连接蛋白的一种亚型,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严格限于胃黏膜分化上皮细胞。然而,在癌变过程中,细胞极性的丧失导致claudin18.2表位暴露,如在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和PC。因此,这些恶性肿瘤中Claudin18.2的表达较高。此外,Claudin18.2还在远处肿瘤转移中表达,并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更重要的是,PC病例中Claudin18.2抗原的阳性率超过50%,且绝大多数阳性病例表现出Claudin18.2的高表达。因此,Claudin 18.2是转移性或晚期PC CAR-T细胞治疗的理想靶点。
病例再现
患者CAR-T治疗前诊疗过程
患者男性,72岁,因胆管占位性病变及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升高,于2021年6月11日在香港玛丽医院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为胰腺导管腺癌(pT2N2M0,Ⅲ期)(图1B)。
术后化疗给予患者8个周期的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直至2022年2月。在辅助化疗期间,患者血清CA19-9水平持续升高达到100 μ/ml以上,但CT扫描未发现肿瘤复发迹象。
2022年8月5日,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肝脏和腹膜转移,表明出现疾病进展。化疗方案调整为替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替拉西钾联合用药方案。2022年9月20日,患者左气管旁淋巴结增大,提示PC细胞已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随后,患者患者被转诊至作者科室进一步治疗转移性PC,并自2022年10月1日起接受2个周期的FOLFIRINOX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治疗(表1)。在FOLFIRINOX化疗期间,患者出现了疲劳、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等不良反应。由于耐受性差,患者拒绝继续接受FOLFIRINOX方案治疗。
鉴于经过多线治疗后肿瘤复发和转移(图1A),患者及其家属强烈要求参加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因此,对患者肿瘤组织进行了免疫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laudin18.2高表达(阳性肿瘤细胞率≥70%)(图1B)。因此,患者被纳入一项靶向Claudin18.2的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NCT05620732)。
CAR-T治疗过程和结果
2022年9月30日开始从患者外周血收集自体T细胞,制备靶向Claudin18.2的CAR-T细胞。随后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该受体包含一个人源化的抗Claudin18.2单链可变片段(scFv)(图2D)。
2022年11月16日,患者接受了FC方案预处理(氟达拉滨50 mg/m2,第-5天至第-3天;环磷酰胺400 mg/m2,第-5天至第-3天)。在淋巴清除预处理期间,患者出现了发热、寒战和上腹痛,但血液培养和肝功能检查未见异常,也无急性胰腺炎迹象。经过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和支持性护理后,患者临床状况得到改善。
鉴于患者年龄较大且耐受性差,于2022年11月21日回输Claudin18.2 CAR-T细胞,输注剂量为1.2×106 细胞/kg(图2A)。
CAR-T细胞输注后3天,患者出现发热(图2B),并伴有疲劳、阵发性上腹痛和恶心。第6天,患者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达到389.6 pg/ml(图2C),提示为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使用托珠单抗缓解炎症反应。第9天,患者出现腹泻,通过对症治疗得到控制。
CAR-T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扩增在第14天达到峰值水平,为3.75%(19/μL)(图2E),CD4 CAR-T细胞和CD8 CAR-T细胞的扩增也均在第14天达到血液峰值水平(图2F、G)。
令人惊讶的是,在CAR-T细胞输注后1个月,肿瘤标志物CA19-9的水平从1100 μ/ml显著下降到25.85 μ/ml,并达到了正常范围(图3D),而PET-CT显示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图3A、B)。经过临床评估,患者在Claudin18.2靶向CAR-T细胞治疗1个月后达到了完全缓解。此外,在靶向Claudin18.2 CAR-T细胞治疗1个月后,中枢记忆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图2H),但中枢记忆CD8+ T细胞的比例在第17天达到峰值后下降(图2I)。
CAR-T细胞治疗后5个月后,CA19-9水平维持正常(图3D)。
8个月后,PET-CT扫描显示颈部和肺部病灶未复发(图3A、B),但肿瘤原位复发(图3C),肿瘤组织活检显示Claudin18.2为阴性(图4B)。
值得注意的是,在Claudin18.2靶向CAR-T细胞治疗后的2个月和4个月,胃镜检查和活检显示弥漫性胃黏膜水肿、充血和剥脱,并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4A),通过质子泵抑制剂、促动力药和胃粘膜保护剂得到部分缓解。患者使用鼻饲管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现已恢复自由进食。
图2(A)从白细胞分离到靶向Claudin18.2 CAR-T细胞输注后1个月的患者准备和CAR-T细胞治疗的时间线。(B)CAR-T细胞输注后体温和CRP水平变化。(C)CAR-T细胞输注后血清中IL-6、IL-8和IFN-γ的水平。(D)靶向Claudin18.2 CAR的结构。(E)外周血中靶向Claudin18.2 CAR-T细胞的百分比。(F)外周血中CD4+ CAR-T细胞的百分比。(G)外周血中CD8+ CAR-T细胞的百分比。(H)外周血中中枢记忆CD4+ T细胞的百分比。(I)外周血中枢央记忆CD8+ T细胞的百分比。
图3(A)PET/CT显示,在靶向Claudin18.2 CAR-T细胞治疗1个月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消失,并在CAR-T细胞输注后8个月保持缓解状态。(B)PET/CT显示,在靶向Claudin18.2 CAR-T细胞治疗1个月后,肺转移消失,并在CAR-T细胞输注后8个月保持缓解状态。(C)PET/CT显示,在CAR-T细胞输注后8个月,手术切除部位出现肿瘤复发。(D)CA19-9水平在CAR-T细胞输注后显著下降。
图4(A)胃镜检查显示在靶向Claudin18.2 CAR-T细胞治疗后的2个月和4个月,出现胃黏膜损伤,包括弥漫性胃黏膜水肿和胃黏膜剥脱。然而,在CAR-T细胞输注后8个月,胃与十二指肠吻合口黏膜损伤以及胃黏膜水肿均得到显著缓解。(B)肿瘤组织活检显示,在靶向Claudin18.2 CAR-T细胞治疗8个月后,出现Claudin18.2阴性的复发。左侧为CAR-T细胞治疗后8个月的肿瘤组织H&E染色(原始放大倍数100倍),中间为CAR-T细胞治疗后8个月的Claudin18.2 IHC染色(原始放大倍数100倍),右侧为CAR-T细胞治疗后8个月的Claudin18.2IHC染色(原始放大倍数400倍)。
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