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技术齐头并进,李国新教授分享CLASS成立背后的故事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06-26 15:33:13

编者按:在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腹腔镜胃肠外科技术因其微创、恢复快的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怀着“研究、规范、推广腹腔镜胃癌外科新技术,合作、共赢、携手走向国际学术前沿,领导中国胃癌微创外科的科学发展,以高水平临床研究造福人民健康”的共同愿景,历经十年发展,成为推动我国腹腔镜胃癌外科事业进步的先锋力量。《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邀CLASS发起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李国新教授为大家讲述CLASS成立与发展背后的故事。

图片

学术与技术并进,不断贯彻CLASS成立的初衷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2009年11月,CLASS正式成立,如今已走过近15年。作为发起者,能否请您分享CLASS成立的初衷和背后的故事?

李国新教授:CLASS成立于2009年,正值腹腔镜胃癌技术历经十年磨砺而逐渐成熟的时期。当时中国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胃肠道肿瘤患者众多,但相关研究和数据却极度匮乏,导致技术虽有进步却缺乏学术支撑;二是医疗界普遍缺乏多中心合作,尤其是外科领域的研究更是匮乏。我们迫切需要团结一致,推动学术与技术并进。
鉴于此,在2009年秋季,我发起倡议并邀请北京、上海、东北、香港、武汉以及西安等地在腹腔镜胃肠外科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即那些完成超过50例手术并成功度过学习曲线的专家,共同加入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 Group)。我们成立CLASS的初衷或者说是目标就是规范、研究、推广腹腔镜胃癌外科新技术,并通过合作、共赢,携手将中国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学术舞台。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过去的十余年里,CLASS持续努力,致力于推动腹腔镜胃肠外科领域的发展,请您简单分享一下CLASS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和突破?是否符合您当初的期待?

李国新教授:CLASS成立至今已走过辉煌的15年历程。在此期间,我们共启动了包括准备实施在内的15项研究,其中更有一项国际合作的多中心研究。这些研究的顺利推进不仅符合我们最初的预期,更是通过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不断规范和完善我们的技术路径,提升我们的技术质量,并最终将这些技术推广开来应用于服务患者,这实现了我们最初的愿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LASS-01研究——关于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腹腔镜D2根治术与开放手术对比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是全球首个大型外科临床研究项目。其成果不仅为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改写提供了重要依据,更是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范式。
在学术领域,CLASS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外科领域一代人的工作范式,还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使临床工作更加严谨、规范,更加重视质量控制,不断推动中国外科领域的学术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这是我们把技术变成学术取得的重大突破。


免疫靶向新时代,CLASS对当前治疗体系的深度审视与前瞻思考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当今免疫靶向创新药物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您认为CLASS今后将会从哪些方面持续联动、着重发力?

李国新教授:在免疫靶向治疗时代,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晚期患者获得了肿瘤降期乃至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分子靶标明显的患者更是显著受益。过去晚期患者通常被认为不可治愈,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实现病理学缓解,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他们是否有可能被治愈?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当前外科治疗的整个体系,包括围手术期治疗、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以及晚期患者的转化手术等各个环节。

CLASS-15研究正是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确切答案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即晚期患者经过转化治疗实现肿瘤缓解后,接下来该如何治疗?是持续用药直至患者无法耐受或疾病进展,还是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干预?特别是在微创外科的时代背景下,微创手术干预是否能为这些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当前,从现有的回顾性研究和小样本探索来看,这一设想非常具有可行性。我们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以验证这部分患者是否能够通过及时、合理的手术达到根治效果,实现长期生存,这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与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以及国内外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找并解决临床中的遇到的问题,努力将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这是我们现在共同的希望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对当前从事胃癌外科年轻医生有哪些建议?

李国新教授:我热切地期望当前从事胃癌外科的年轻医生们能积极加入CLASS这个团队。当前他们正值青春,充满活力,正是培养严谨认真、重视数据等良好习惯的关键时刻。通过参与CLASS的一系列研究,他们一定会得到锻炼机会,从而改变工作范式,我相信这将在此后的医疗实践、教学指导、科研探索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维度,为他们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我衷心希望更多的中青年医师能够投身到临床研究当中,共同推动医学的进步。

专家简介

图片

李国新 教授

主任医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

专业特长:从事胃肠肿瘤、胃肠外科疾病诊疗35年,有1万余例主刀手术经验,擅长微创外科。

坚守“精细精准医治,尽心尽力关怀”信条,创立了胃肠肿瘤精准微创外科关键技术体系,牵头成立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胃癌微创临床研究成果首次改写国际外科指南,书写了“中国方案”,并研发了胃癌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生存预后及化疗疗效的个体化精准预测新方法。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手术演示200余次,培养了国内外2000余名微创胃肠外科医生。

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国际、国内专利授权36项、软件著作权19项,获三类医疗器械证2个,二类医疗器械证2个,成果转化为创新微创外科设备器械4件,在临床广泛应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JCO、Ann Oncol、Lancet Digital Health、GUT、JAMA Surg、Ann Surg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 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创始人

★ 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

★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外科专家指导委员会上消化道专委会主任委员

★ 国家癌症中心胃癌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兼腔镜外科学组胃癌专业负责人

★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兼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消化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 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2023)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21年)

★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0年)

★ 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7年)

★ 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2018年)

★ 美国腹腔镜内镜外科医师协会(SLS)荣誉勋章(2014年)

★ 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2020年)

★ “南粤工匠”(2017年)

★ 首届广东医师奖(2018年)

★ 首届广东优秀临床科主任(2018年)

★ 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16年)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