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肿瘤医学不断探索与创新的推动下,结直肠癌治疗已迈入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第十五届上海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进展大会暨第七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成为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交流治疗经验的重要平台。《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有幸采访到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就结直肠癌治疗的新进展、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实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请您简单分享一下本次大会的主要亮点和新进展?
李心翔教授:本次大会集中呈现了大肠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焦点从以往的手术技术逐渐转向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大会主会场,专家们全面梳理了结直肠癌的最新治疗进展,涵盖了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个阶段。下午的分会场则着重探讨了直肠癌这一中国特色疾病的治疗挑战和应对策略。
在中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结肠癌的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病例的70%,而在中国,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尽管近年的数据表明,中国直肠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结肠癌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即便如此,直肠癌仍占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60%。与结肠癌相比,直肠癌的治疗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方面,临床研究的收益提升不明显,例如OPTICAL研究和NeoCol研究。然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通过TORCH系列研究等项目,展示了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令人振奋成果,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肿瘤的完全消退。本次论坛特别强调了新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其目标不仅在于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还在于为患者提供非手术治疗的机会,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针对结直肠癌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您认为在当前医疗环境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李心翔教授:肿瘤治疗正从传统的规范化治疗,逐步迈向精准和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治疗,而是基于规范治疗的基础,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直肠癌治疗中,我们越来越重视个体化治疗。同样是直肠癌患者,由于肿瘤位置、分期、基因表达等因素的差异,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为新辅助治疗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没有高危因素的中高危直肠癌患者,可以选择新辅助化疗来替代新辅助放化疗,以减轻治疗负担和副作用。而对于环周切缘阳性的患者,则可能采用全程新辅助治疗(TNT)策略,旨在实现R0切除,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对于无法进行保肛手术的患者,我们同样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以及TNT模式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使患者有机会等待观察,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在肿瘤治疗的精准化和个体化过程中,基因检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基因检测,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从而选择更有效的靶向药物,这显著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和个体化水平。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对于提高国内大肠癌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何建议或期望?您认为未来大肠癌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李心翔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刻体会到近二十年来结肠外科领域的巨大变化。前十年无疑是腹腔镜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成功地将传统的开腹手术转变为腹腔镜手术,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还提高了手术效果和恢复速度。
在此期间,我们不断探索并应用了各种新技术,如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和单孔手术等。这些创新技术使我们的手术操作更加精准、微创,提升了腔镜技术水平。如今,中国在腹腔镜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技术进步只是变化的一部分。过去十年,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开始关注临床研究并积极参与其中。这不仅体现了对技术进步的追求,更是对提升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利益的深度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认真总结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对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同时,我们还需根据临床研究成果更新指南和制定共识,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专家简介

李心翔 教授
大肠外二科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微创外科专家委员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 常委
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委会 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结直肠癌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消化外科教育学院 副院长
国际结直肠癌协会(ICRCC)中国分会 副主席
科研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一项;2018年以来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9篇;主编、主译专著6部;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牵头执笔《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根治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以及参与执笔《CSCO结直癌诊疗指南》等10多部权威指南共识编写。
获奖和荣誉:
第六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获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2019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2018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