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4-22 18:34:52
编者按:2025年3月12~14日,日本胃癌学会第97届年会(JGCA 2025)于在日本名古屋会议中心召开,汇聚了来自日本以及全球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胃癌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数字创新技术在胃癌领域的实践和未来发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孙益红教授团队有多项研究入选大会的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展示了胃癌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涵盖了从临床数据分析到分子机制研究的多个方面,为未来的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会上,我们特邀团队的主要成员介绍研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团队介绍
孙益红教授
汪学非教授
团队其他成员
刘靖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博士。
田晨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医师,硕士。
杨长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八年制研究生。
薛子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硕士研究生。
一、重新评估当前临床实践中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一项针对2581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
来自复旦附属中山医院的刘靖栋医生介绍了其所在孙益红、汪学非教授团队在胃癌并发症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该研究采用了AI辅助智能系统,对2581例患者进行了并发症分析。当前胃癌治疗进入了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如微创技术带来手术方式变革,新辅助、转化治疗广泛开展及各类新药涌现,且伴随着高龄、多种合并症患者的增加,因此胃癌手术的危险因素需要重新评估。之前的研究多为前瞻性RCT研究,病例经过高度筛选,而他们研究则采用真实世界研究设计。由于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繁重,团队开发了AI辅助智能识别系统,帮助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581例患者的并发症率并未明显升高,反而稍有下降(14.3%)。表明在大体量和成熟的中心,胃癌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例如吻合口漏、出血、梗阻等严重外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严重内科并发症(如肺栓塞、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所上升。研究还发现,年龄大于80岁、合并症、联合脏器切除是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否接受腔镜微创技术和新辅助治疗等则不是。AI辅助系统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表现出色,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广。他还强调,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可能在于关注严重内科并发症,特别是通过预康复的多项措施如心血管功能训练、营养支持等手段。
二、基于腹水的蛋白质组学反映SFRP4表达并预测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对综合治疗的反应
既往研究中发现胃癌原发灶中的SFRP4的表达异常增高,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田晨宇医生在大会报道的研究对胃癌腹膜转移灶中SFRP4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转移灶中SFRP4的表达异常升高与腹膜转移患者的综合治疗疗效相对更差息息相关。由于临床腹膜转移标本难以获取的特点,直接获取转移灶非常困难。因此他们探索了高效、微创地通过检测腹水蛋白含量的方法,并通过结合机器学习形成风险评分模型,从而预测接受综合治疗的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并期望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三、利用增强检测方法重新评估淋巴血管浸润及其亚型在预测胃癌预后及复发模式中的作用
杨长乐博士介绍了团队在胃癌病理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淋巴血管浸润(LVI)指标的预后价值。团队在5年前发表了一篇文章,发现通过免疫组化等多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LVI检出。团队后续花费三年时间,入组了1700多例患者,重新评估LVI的预后价值及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显示,LVI阳性,尤其是其中亚组淋巴管浸润(LI),具有显著的预后价值。复发转移模式分析显示,LVI阳性患者更倾向于远处复发和腹膜转移。这一结果提示使用优化检测方法区分LVI亚组的重要性,且对于LVI阳性尤其是LI阳性的患者,可能需加强术后辅助治疗。
四、T细胞辅助增强赫赛汀介导的NK细胞ADCC效应
薛子睿硕士介绍了其投稿课题,题为“T细胞辅助增强赫赛汀介导的NK细胞ADCC效应”。该研究属于转化类型,重点关注HER2阳性胃癌患者。大部分HER2阳性胃癌患者在接受赫赛汀治疗后会出现耐药现象,且现有的耐药缓解手段疗效有限。研究发现TME中T细胞缺乏可能是赫赛汀耐药的新机制,激活T细胞能够增强NK细胞ADCC作用和抗肿瘤效应;赫赛汀联用双特异性抗体增强NK细胞ADCC作用杀伤肿瘤细胞,提供了一种缓解赫赛汀耐药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