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朝旭教授:无创无痛,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是结直肠癌外科发展的终极目标丨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

发表时间:2025-04-22 17:06:49

编者按:2025年2月28日~3月1日,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京召开。本次年会聚焦结直肠肿瘤诊疗的规范化、精准化与个体化进展,汇聚国内外本领域顶尖专家,共议学科前沿。《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对大会执行主席、专委会秘书长郑朝旭教授进行了深度专访。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病区主任,郑朝旭教授分享了本届年会的部分学术亮点、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的临床价值、青年医师培养方向及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刻见解。

郑朝旭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病区主任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整合防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学组副组长
  • 中华医学会肠内外营养分会肿瘤营养支持学组委员
  •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胃肠外科分会常委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医学康复分会常委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 北京肿瘤学会肿瘤缓和医疗专委会副秘书长
  •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常委
  •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副组长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您认为本届年会的学术亮点和核心议题是如何推动我国结直肠肿瘤诊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发展?
郑朝旭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汇聚众多国内结直肠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本届年会的学术亮点非常丰富,涵盖了外科微创技术、综合治疗、疑难复杂病例诊治等多个方面。此外,我们还特别关注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中西医结合等领域,这些都是当前结直肠肿瘤诊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们的工作主要围绕结直肠癌的防、筛、诊、治、护、教展开,特别是早期筛查和诊治,因为这对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重点关注了护理和医学培训,特别是同质化教育,这项工作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从地市级到三甲医院,都在积极推进。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专委会也高度重视基层医疗能力的提升。为了响应国家《‘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我们还特别成立了县域联盟,从县域医生培训做起,提升基层医疗整体服务水平。此外,我们的“红色之旅公益行”活动也在持续进行,疫情前已开展130余场,去年重启后至今又举办了30余场。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也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本次年会的分会场也各具特色,每个新成立的学组都有其成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医工融合和智能医学作为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尝试,为结直肠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而NOSES手术更是备受瞩目,从最初备受质疑,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系,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还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我认为,NOSES手术真正体现了“微创中微创”的核心理念,为患者带来了全方位的获益。当前,NOSES手术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已有超过200家医院开展此类手术逾十万例,并拥有大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其涵盖的肿瘤种类范围越来越广,被接受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一手术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也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真正意义实现“强医生、利病人”的宗旨。相信,未来无创、无痛,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才是医疗,尤其是外科发展的核心追求。
总之,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将继续致力于结直肠癌的防、筛、诊、治、护、教工作,推动医学培训和同质化教育的发展,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患者的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王锡山教授的领导下,NOSES技术已取得国际影响力。结合您的经验,这些技术如何优化患者生存获益?未来在攻克晚期肠癌耐药性和降低复发率方面,哪些方向值得关注?
郑朝旭教授:NOSES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获益的优化是非常显著的。从患者的角度看,这种技术大大减轻了手术带来的疼痛和创伤,加速了患者的恢复。由于手术创伤大大降低,患者能够更早地恢复活动,早期恢复器官功能,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经济及社会负担。从医生的角度看,NOSES手术结合了成熟的腹腔镜技术,通过改变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标本取出方式,实现了无创或微创的手术效果。无论是消化道、泌尿道还是生殖道等自然腔道,都可以实现这种手术。
除了手术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也一如既往是结直肠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向。MDT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结合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的力量,为患者提供全面、有序的治疗方案。同时,我们还注重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的各个节点上都有相应的力量倾注。此外,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前景越来越光明。
在未来,攻克晚期结直肠癌耐药性和降低局部复发率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如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基因治疗的个性化定制等。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我国结直肠肿瘤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早诊早治和基层规范化诊疗仍是目前难点和痛点。您认为当前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对青年医师培养和行业未来有何建议?
郑朝旭教授:对青年医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契合了我们专委会的目标,更是中国医师协会的宗旨和工作核心。对于青年医师的培养,我认为应该注重全面性和规范性。为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设立了专门的培训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区县级各级别的继续教育规范项目。此外,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每周四下午还安排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授课时间,涵盖手术技能培训、疾病处理、有效诊断病理以及多学科会诊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强调培训的同质化,避免不同教师传授不同标准的情况。为此,我们编写指南、专家共识,以确保培训的规范性和一致性。这些培训适用于不同层面的医疗机构,如县域、地市级或三级甲等医院。此外,我们还整合了几个特色活动,如红色之旅基层公益行和结直肠微创手术MDT培训班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些活动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科室也积极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机会,让他们参与全国外科手术技能、MDT等大赛,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医师技能竞赛等。我们鼓励年轻人尽早接触、体验与同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获得更多的实地锻炼。事实上,我们在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包括去年我带队参加的一个MDT大赛,我们科室最年轻的女医师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这样的展示活动对年轻医师的成长至关重要。
总之,结直肠肿瘤防治是一场需要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参与的持久战。从NOSES技术的国际化推广,到基层医生的同质化培训,再到AI与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探索,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正以“规范”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推动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正如郑朝旭教授所言:“医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患者活得更有尊严。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人才培养,我们都将坚守这一初心。”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