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07-12 18:47:07
编者按:7月5~7日,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4 China(BOC/BOA 2024)于广州召开。自2015年起,每年大会公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临床肿瘤学年度研究进展》备受瞩目,今年也不例外。7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张剑威教授代表肠癌小组汇报了肠癌领域的2023年度具有重要意义的10项研究进展、发表文章量排名前20名的作者及发表量前20的研究机构。现将报告精华整理呈现,以供业界同仁参考与借鉴。
研究筛选推荐背景
图1. 文献检索及筛选
2023中国结直肠癌领域10项临床肿瘤学年度重点推荐研究进展一览
1.单细胞水平探索PD-1单抗对dMMR结直肠癌的免疫和基质细胞重塑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发表期刊:Cancer Cell(IF:50.3)
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和多重免疫荧光技术探索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新辅助治疗dMMR/MSI-H结直肠肿瘤微环境改变的动态图谱,揭示了完全应答者和非完全应答者的免疫和基质特征,并强调了炎症微环境在调节免疫清除和免疫逃逸之间平衡中的作用。研究纳入了PICC研究19例患者的肿瘤和正常组织标本(n=40)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pCR反应中,CD8+ T细胞毒性程序增加、增殖及耗竭程序降低,CD4+ Treg细胞减少,CD4- B细胞间CD40LG-CD40辅助信号增强,促炎因子分泌分胞(1L1B+单核细胞和CCL2+成纤维细胞)减少,T,B细胞向炎症消退表型转变(图2)。另外,研究也证实靶向non-pCR富集的IL-1β,Treg可作为提高dMMR/MSI-H结直肠癌ICI治疗存效的潜在靶点,HLA-DRA+内皮细胞及CXCL12+成纤维细胞亚群在辅助淋巴细胞趋化及活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肠道微生物介导的核苷酸合成减弱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反应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发表期刊:Cancer Cell(IF:50.3)
主要研究结果:研究证明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治疗无反应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中,核苷酸合成和DNA修复功能富集,Bacteroides菌介导的核苷酸合成减弱了直肠癌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的反应。这表明尿酸可能是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的潜在预后标志物的重要工具,尤其是那些愿意采取观察和等待策略的患者。
3.经肛门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病理结果:来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短期结果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发表期刊:Ann Surg(IF:10.1)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ME)相比,在短期生存、病理和相关并发症方面的近期结果。
4.机器人手术对比开放手术同期切除治疗直肠癌肝转移: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单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发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15.3)
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比较机器人辅助对比开放的直肠癌肝转移同期手术的短期和长期结果。共有171例患者参加了该试验,其中86例为机器人组,85例为开放组。结果显示,在手术后30天内,与开放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并发症更少31.4% vs. 57.6%,P=0.014,两组均无死亡情况。机器人组出血更少[125.5(38.3) vs. 211.6(68.7)mm,P<0.001],恢复排便功能更快[63.7(27.4)vs. 93.8(33,5)小时,P<0.001],住院时间更短[平均值(标准差),8.0 vs. 10.7天:P<0.001]。与开放组相比,在手术后3个月内,机器人组膀胱和性功能恢复速度更快。3年无复发生存率(39.5% vs. 35.3%,P=0.739)和3年总体生存率(76.7% vs. 72.9%,P=0.712)在两个组间没有统计学显着差异。
5.PD-1单抗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dMMR/MSI-H直肠癌的Ⅱ期研究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发表期刊: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IF:35.7)
主要研究结果:研究纳入dMMR/MSI-H局部进展期直肠癌17例,其中13例完成了8个周期信迪利单抗治疗,1例患者在一个周期治疗后失访,1例因肿瘤增大停止治疗,1例因严重不良反应停止治疗,1例因患者拒绝而停止治疗,没有患者接受放疗或化疗。在16例可评估的患者中,15例(94%)在治疗后首次评估时发现肿瘤体积缩小。3例(19%)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并获得了pCR,9例(56%)获得了cCR并选择W&W,3例(19%)未达到cCR并接受了根治性手术,病理标本显示存在残留肿瘤,1例(6%)由于严重不良事件(3级脑炎)而停止治疗,未达到cCR并拒绝手术。本研究的完全缓解率为75%(95%CI:47~92),达到cCR的中位时间为5.2个月。(图4)
6.新辅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直肠癌的假性进展和假性残留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发表期刊:J Natl Compr Canc Netw(IF:13.4)
主要研究成果:13例MSI-H/dMMR的局晚期直肠癌患者,经过中位103天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后,影像学评估为:3例PD、1例SD、7例PR、2例CR;经病理评估,全部证实为完全缓解,其中3例出现假性进展、10例出现假性残留。进一步地病理分析发现,免疫治疗组的假性进展和假性残留主要包括纤维化、致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漫润;新辅助化疗组没有出现假性进展或假性残留。本研究表明,接受免疫新辅助治疗易出现假性进展或假性残留,体现了采用多种技术综合评估疗效后做出治疗决策的重要性,以避免不必要的器官切除。
7.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局限期dMMR结直肠癌带来显著疗效和低复发率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发表期刊:J Natl Compr Canc Netw(IF:13.4)
主要研究结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PD-1抗体治疗dMMR/MSI-HCRC患者,ORR达84.9%,其中CR率23.3%,PR率61.6%,中位缓解时间为9.6周。cT4a/4b的缓解率与cT2-3相似(85.4% vs. 84.0%),cT4b的客观缓解率仍高达93.1%,cT2-3比cT4a/4b更有可能获得CR(52% vs. 8.3%)。手术患者pCR率近60%,平均随访17.2个月,中位DFS和中位OS均未达到(图5)。在接受手术和达到CR的患者中,2年肿瘤特导性DFS率和总OS率均为100%。新辅助治疗期间,8例患者发生3~4级AE,4例需要紧急干预,4例患者出现严重术后井发症,其中3例需再次手术。
8.通过ctDNA甲基化早期检测Ⅰ~Ⅲ期结直肠癌进行术后分层单位: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发表期刊:JAMA Oncol(IF:28.4)
主要研究成果:本研究用6个DNA甲基化标记物检测ctDNA,并评估ctDNA状态与预后关系。研究共纳入299例接受根治手术的Ⅰ~Ⅲ期可评估的结直肠癌患者,并在术前一周、术后一个月、术后辅助治疗中和辅助化疗后,各随访点(间隔三个月)采集血样,进行动态血液ctDNA检测。296例有术前标本患者,术前ctDNA阳性率为78.4%,Ⅰ、Ⅱ、Ⅲ期阳性率分别为65.1%,82.7%,81.5%。在54例复发患者中,有51例(94.4%)术前ctDNA阳性。术后一个月,ctDNA阳性患者复发概率是阴性患者的17.5倍,ctDNA和CEA联合检测可小幅提高预测复发的性能(AUC=0.849)。辅助化疗后,ctDNA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明显短于ctDNA阴性患者(HR 13.8,P<0.001)。总之,动态ctDNA检测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显著高于ctDNA阴性患者,ctDNA甲基化纵向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潜在优化CRC患者的风险分层和术后治疗。
9.BBCAPX:RAS突变/MSS型mCRC免疫联合新疗法取得进展单位: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表期刊:EClinicalMedicine(IF:15.1)
主要研究结果:BBCAPX研究是一项Ⅱ期、单臂、开放、单中心研究,共纳入25例KRAS突变、MSS晚期患者,经MDT讨论转移灶无法切除后,接受信迪利单抗+Bev+CapeOx一线治疗。结果显示,25例患者病灶均呈现不同程度缩小,中位PFS分别为18.2个月(FAs),9.9个月(Pps)。(图6)
10.普特里单抗治疗dMMR/MSI-H实体瘤的多中心Ⅱ期试验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表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IF:14.3)
主要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100例(肠癌71例,胃癌10例,其他19例),其中肠癌共71例(既往接受1线43例(61%),既往22线28例(39%))。主要研究终点是独立评估ORR,为50.0%(SD 23.0%,PD 20.0%)。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任意级别85%,23级18%,5级1%(心肌炎)。疗效预测标记物-KMT2D突变:ORR 69.8%(突变)vs 15%(野生)。
附
专家简介
张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