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3-13 09:57:00
编者按:2025年2月21日至22日,第八届腹膜后肿瘤大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围绕腹膜后肿瘤的基础研究、诊断策略、手术创新及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的姚兰教授和刘鲲鹏教授在大会上详细探讨了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麻醉中的肾脏保护措施。会后,我们特邀姚兰教授进行现场专访。
姚兰 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疼痛科主任 大外科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麻醉专业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人才技术奖项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理事 围术期器官保护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
世界华人麻醉医师协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EJA中文版编委
Anesthesia&Analgesia常务编委
医师报麻醉学专栏轮值主编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在本次分享中详细探讨了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麻醉中的肾保护措施。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和您的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是如何通过麻醉管理来有效保护肾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的?
姚兰教授:我们都知道麻醉科在配合开展腹膜后肿瘤手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开展腹膜后外科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的一般状态不佳,我们需要对这类患者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麻醉方案。腹膜后肿瘤手术是外科手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是由于腹膜后肿瘤较为隐秘,肿瘤生长过程中会和附近的大血管和脏器密切关联。大多患者的一般状态欠佳,尤其是很多腹膜后肿瘤复发率高,手术需要反复进行,甚至有些患者在前期手术过程中不得不切除一只肾脏。对于这些患者,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和术中处理,预防为主,密切关注患者的脏器尤其是肾脏的保护。
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麻醉方案,即在整个手术甚至围手术期患者转归良好的较长时间内,需要弄清楚究竟哪些因素是利好的,哪些因素会使患者的肾功能进一步恶化。以手术为例,剥离肿瘤时出血可能难以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患者心肺功能不好出现低血压时,我们需要尽全力、精准地给予更好处理;出现血容量不足时,我们补充容量;血管张力不够时,我们需要强化血管张力;如果是患者心功能不好,我们还需要给予强心治疗。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缩短患者的低血压时间,真正切实保护好脏器的灌注,尤其是这类患者脆弱的肾脏灌注。
在相应的血液制品和液体治疗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数量以及进行相应的快速检查,以保证治疗和处理的精准性。我认为预防为先,精准快速处理方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姚兰教授:对于高风险手术患者,腹膜后肿瘤科室首先会牵头进行多学科讨论(MDT),给患者制定出一个全方位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麻醉以及术后可能会转到ICU的整体治疗方案,这非常重要。
对于这些患者,病情越重,术前的预判和预防就更重要。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的管床医生对患者预先备血量来判断手术的难易程度。从麻醉角度来看,如果他们备血量更高,我们的警惕性就会更高。在全方位的生命体征监测方面我们也会再上一个台阶,不仅局限于有创动静脉监测,还包括给予精准的血压管理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指导等。
时至今日,临床有了更好的监测手段,如肾氧监测等。我在报告中分享了一例手术前两侧肾功能差别较大的患者病例。如果我们没有这些认知和监测手段,仅凭我们的临床经验看显然不够。
有了动态监测手段,我们就可以在术中进行相应处理,包括补充容量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实现保持良好的平均动脉压。对于重症患者,我们需要根据临床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处理,弄清楚脏器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脏器保护的优先顺序,制定精准的预判和手术方案。
姚兰教授:我们设有亚专业组,由刘鲲鹏教授担任亚专业组的组长,带领一线医护与腹膜后肿瘤等科室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我们更容易达成更多共识,这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前期的不足和值得不断提升的地方。所有的这一切,对于手术患者都很有价值。亚专业组和手术医师密切合作甚至熟能生巧,也意味着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意外,我们能够更好、精准地快速配合处理。
另外,我们还借助高科技手段来提升监测手段,目前看来这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已经实现肾氧饱和度的监测,如果未来条件允许,我们还会选择低血压预测系统进行预判。这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一线人员而言,更具有指导意义,对患者而言更加安全。
目前还采取了主动保温等措施,因为低温对患者的凝血系统有损毁作用,难以更好控制出血。我们还根据更多回顾性研究给予患者更好的关注。只有给予重症患者足够的重视,才能给予患者以及术者更大的安全感。
姚兰教授:腹膜后肿瘤手术本身非常复杂,并且涉及肿瘤附近许多重要的脏器和血管。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许多原本并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获得了手术机会。我们接诊的部分患者经历了多达5次、6次、7次以上的疾病复发,他们对生命充满渴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会努力救治他们。我们曾经遇到几个重大案例,其中一例患者体重不到50公斤,肿瘤重量竟高达15kg,且肿瘤顶着膈肌向上生长,把整个心脏挤压至一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脏功能。我们知道,麻醉药物对心血管也有抑制作用,对患者而言,在心脏被挤到一边的情况下,正常的功能保护很难实现。这例手术从MDT讨论到脾脏切除再到术中处理,我们都如履薄冰,步步惊心,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我们能够得当地处理,高兴的是让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结局和转归,这不仅对患者,对术者和整个合作团队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腹主动脉旁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手术也极具危险,稍微触碰肿瘤都有可能使患者的血压飚升,何况它长在大血管旁边,术中患者的血压有可能一路飙升到270、280 mmHg。对于这类患者,虽然我们万般小心谨慎,但患者的血压仍会剧烈波动。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往往一边扩容一边降压。对于其他手术而言,这种做法看似矛盾,因为通常不必向血管内注入液体。然而根据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生理改变,血压高往往是大量末梢动脉剧烈收缩,而血管内容量又是亏空的状态。这类患者风险非常大,如果无法认知到这一点,肿瘤切除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低血压。对于腹膜后肿瘤手术,可能更多人关注到其手术难度大,时间长、出血量多等。然而大家千万不要忽略炎症导致的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否则可能欲速则不达。患者更好的转归需要我们的认知、经验、细致、耐心和精准处理,唯有更好的认知和准确的处理,方能给重症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带来良好的转归。
刘鲲鹏 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博士后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北京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药学会麻醉药物专委会委员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感控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装备协会麻醉分会委员
中国心胸血管学会舒适化医疗分会常委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镇痛分会委员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亚专业组的组长,请您分享一下您的科室在腹膜后肿瘤手术方面的成果和未来发展计划?
刘鲲鹏教授:我们过去10年完成了约2000例腹膜后肿瘤手术,目前正在建立围术期专病数据库,该数据库在全球病例数量上相当可观。我们前期已经发表了将近10篇文章,主要关于术中大失血患者围术期管理、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和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预防措施、围术期脏器保护等方面内容。下一步我们准备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围术期大数据库建设,包括与影像科和病理科合作建立多模态数据库。我们期望发表的研究总结资料能够对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产生有益效果。腹膜后肿瘤手术被称为普外科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是非常复杂的手术,需要多学科参与。许多医院都设立了术前MDT团队,包括影像科、病理科、内科、麻醉科等科室,和外科大夫一起,共同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腹膜后肿瘤是我们医院的一个特色科室,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关键在于患者的预后和长期随访。不论是国内是国外,都十分关注流行病学资料以及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目前还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失访的情况,因此我们下一步要完善相关资料。此外,术中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大失血、输血种类和数量、围术期管理等会对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存、甚至对肿瘤的复发产生影响,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