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广海教授深度解析MDT在大肠癌综合治疗实践中的价值和探索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

发表时间:2025-03-19 14:49:31

编者按:在近期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教授围绕“MDT在大肠癌综合治疗实践中的价值与探索”主题进行了深入分享,其内容涵盖MDT模式的历史演进、临床实践中的显著成效、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了MDT模式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指导。《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戴广海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解放军医学院、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肿瘤内科 主任

第六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第三届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2020年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获得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MDT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副主任委员

CSCO理事,胆系肿瘤专委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智慧医学专委会常委;胃癌、大肠癌专委会委员

厚积薄发:MDT模式从探索到精准化的演进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是由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固定团队,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讨论,提出诊疗意见的临床模式。
MDT模式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探索到如今的精准化与个体化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MDT模式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20世纪中后期逐渐被引入肿瘤治疗,但尚未成为主流模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MDT模式进入规范发展阶段,被NCCN、ESMO指南等列为肿瘤治疗的标准流程。与此同时,MDT模式与精准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紧密结合,通过整合多学科的技术与资源,逐步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主流模式。进入21世纪,MDT模式发展趋于成熟,进入数字化与全球化阶段。电子病历、影像传输、远程会诊等技术实现了跨地域协作,发展中国家可通过远程MDT弥补医疗资源不均,AI辅助工具(如影像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了诊断效率。2010年代后,MDT模式进入精准化与个体化阶段。首先,基因组学、液体活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融合推动了个性化治疗。此外,MDT模式也进一步升级,这主要体现在MDT决策开始通过结合分子分型、生物标志物等多维度信息为患者制定“精准方案”。近年来,MDT的应用范围进一步从肿瘤学精准拓展到慢性病、罕见病等领域,展现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目前,大肠癌MDT模式在国际上已发展成熟,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模式。其不仅被NCCN、ESMO等国际权威指南列为标准流程,还在英国通过立法形式得到保障,确保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实施。与此同时,美国在医学考试中也将MDT作为重要内容。在国内,大肠癌MDT作为推荐模式,显著推动了国内MDT模式的发展,其应用场景和效果最显著,多部相关指南和共识也不断更新迭代。
深入实践:齐力共助大肠癌精准诊疗
解放军总医院大肠癌MDT协作组自2009年9月成立以来,历经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国内大肠癌综合治疗的典范。MDT协作组由肿瘤内、外科、放射治疗科、介入超声科、中心实验室、病理科、核医学科、消化内科、中医科心理科、营养科等十余个科室组成,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多学科联合查房,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精准的治疗。
2014年,解放军总医院大肠癌MDT模式前移至门诊,优化了患者就诊流程,显著提升诊疗效率。截至目前,解放军总医院大肠癌MDT已累计讨论病例超过1万例次,惠及众多胃肠癌患者。其中,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MDT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在149例IV期患者的分析中,MDT前后的中位PFS分别为11.6个月和10.0个月(P=0.007),中位OS分别为34.2个月和28.5个月(P=0.478)。此外,39.5%的患者经MDT讨论后转化为手术治疗,其中22.1%的患者实现了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同步切除,18.7%的患者实现R0切除,极大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
图1. MDT前后患者PFS、OS获益对比
解放军总医院的大肠癌MDT模式不仅在院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还通过多种渠道向全国乃至国际推广。2011年,中央电视台对该院的MDT团队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此后,该模式逐步推广至驻京部队、北京市、全国范围,并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国际机构进行交流,实现了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跨越。
为进一步规范MDT流程,解放军总医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出版了多部科普丛书和专业杂志,帮助患者和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MDT模式的应用与价值。数据显示,通过MDT模式,医院成功改变了20%~30%患者的初始治疗策略,MDT决策执行率高达80%左右,显著提升了诊疗效果。此外,协作组还成功举办了10届解放军总医院大肠癌学术会议,成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会议,为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提供了重要平台。
自2016年起,解放军总医院戴广海教授担任主任委员组织全国同道成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PMOC)。以论道、践行为主题进行MDT全国交流,进一步推动MDT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普及。同时,PMOC还出版了多部消化肿瘤病例书籍,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实事求是:解析MDT的优势和不足
MDT模式在临床和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临床方面,MDT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优化治疗方案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管理和社会方面,MDT模式可缩短诊疗时间、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升医院诊疗水平,同时增强患者信任度,并推动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发展。
然而,古语有云:“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尽管MDT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团队协作不足,MDT讨论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跨学科互动。其次,患者参与度较低,许多患者对治疗方案了解有限,医患沟通不足,且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支持不够。此外,基层资源分配不均,资源整合困难,导致MDT模式在基层医院实施困难。时间和效率问题也是MDT模式推广中的一大难题,会议频率低、讨论效率不高、时间协调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最后,对MDT模式的误解、决策执行问题以及分子检测普及率低等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MDT模式的效果。
开拓创新:打造大肠癌MDT新篇章
针对目前MDT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加强资源整合与流程规范是关键。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大型医院的资源分配,推动MDT模式在基层医院的普及,确保医疗资源的均衡利用。同时,需要规范MDT的流程,包括明确各学科的职责分工,提高MDT讨论的效率并制定MDT流程和规范。
第二,完善技术应用是提高MDT效能的重要途径。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分子检测技术的普及率,推动NGS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强化分子检测与临床治疗的整合。同时,需要加强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MDT决策。此外,推动多学科数据的共享与整合,可以显著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跨学科协作。
第三,增强患者参与是优化MDT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提供心理支持以及加强患者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治疗方案的精准性和全面性。
第四,加强政策支持是推动MDT模式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医疗机构推广MDT模式,例如将MDT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需加大对MDT模式的资金支持,促进其发展。此外,加强MDT相关人才的培养,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未来,MDT学组也将持续推进工作,进一步完善MDT模式。包括制定专家共识以规范MDT实施路径、提高MDT实施效率、加强MDT实施管理,推动MDT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并开展国内MDT现状调研,分析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综上,MDT模式在大肠癌综合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的优势,通过多学科协作,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还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MDT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完善技术应用、增强患者参与和政策支持,MDT模式将进一步优化,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动肿瘤治疗的全面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