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肿瘤大会 | 北大人民医院张玲玲医生:从联合治疗到精准突破,解析腹膜后肿瘤药物治疗图景

发表时间:2025-03-13 09:28:38

编者按:第八届腹膜后肿瘤大会于2025年2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届大会以“开启腹膜后肿瘤研究新时代”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腹膜后肿瘤的基础研究、诊断策略、手术创新及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会议现场,我们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张玲玲医生对腹膜后肿瘤的药物治疗进行分享。

张玲玲 医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日间化疗中心 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与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委员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人文协作组副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腹膜后肿瘤专科医师分会委员

北京慢病学会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委员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在本次分论坛中分享了关于腹膜后肿瘤药物治疗的内容。请问目前针对腹膜后肿瘤的主要药物治疗策略有哪些?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张玲玲医生:腹膜后肿瘤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肿瘤,其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腹膜后肿瘤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在一线化疗方面,常用的方案是多柔比星(Doxorubicin)单药治疗或与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联合使用。然而,这些方案的有效率相对有限,整体的客观缓解率(ORR)约为10%至20%。因此,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平滑肌肉瘤的治疗,在近期的临床试验中,发现多柔比星联合曲贝替定(Trabectedin)相比多柔比星单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客观肿瘤反应率,并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这为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二线治疗中,曲贝替定和艾日布林(Eribulin)是常用的化疗药物。针对不同的组织学亚型,药物选择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具体治疗方案应依据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优化制定。
在靶向治疗方面,主要分为抗血管生成治疗和针对特定病理亚型的靶点治疗。现行指南推荐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安罗替尼(Anlotinib)、培唑帕尼(Pazopanib)和瑞戈非尼(Regorafenib)。在肉瘤二线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这些药物均显示出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疗效。然而,单药治疗的疗效仍有限,因此,当前正在探索靶向治疗与化疗的联合策略。例如,在一项对比研究中,评估了一线安罗替尼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一线客观反应率,并在总体生存期上呈现延长趋势。因此,靶向联合化疗有望成为未来一线治疗的一种可选方案。
对于某些特殊病理亚型,应根据患者的分子特征制定个体化的靶向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脂肪肉瘤,CDK4/6抑制剂和MDM2抑制剂已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优势;对于ALK阳性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抗ALK靶向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方向;而对于恶性血管周上皮细胞瘤,mTOR抑制剂则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在制定靶向治疗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子标志,以实现精准治疗。
免疫治疗在某些肉瘤亚型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例如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然而,对于大多数肉瘤,特别是腹膜后肿瘤中常见的脂肪肉瘤和平滑肌肉瘤,免疫单药治疗的效果仍然有限。总体而言,尽管免疫单药治疗在特定亚型中展现出前景,但其在更广泛的肉瘤治疗中的应用尚需更多研究和临床数据的支持。
在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的SARC028临床研究中,总体有效率约为10%至20%。鉴于免疫单药治疗在部分肉瘤亚型中的疗效有限,当前研究重点转向免疫联合治疗的探索。目前,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包括免疫联合免疫(双免疫)治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以及免疫联合化疗等。我们期待这些研究能够为未来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您的临床实践中,腹膜后肿瘤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常遇到哪些挑战?您是如何应对的,能否分享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病例?

张玲玲医生:腹膜后肿瘤的药物治疗面临多重挑战。首先,针对腹膜后肉瘤的药物选择相对有限。其次,腹膜后肿瘤虽然罕见,但其病理类型多样,包含数十种病理亚型。因此,针对不同的病理亚型,需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这要求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理亚型和分子特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策略,例如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曾遇到一例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患者。该患者全身多发转移,包括肺部和多处淋巴结转移。患者起初计划采用化疗,但考虑到此类肿瘤对mTOR抑制剂敏感,且相关临床研究和指南也有推荐,我们为其选择了依维莫司(Everolimus)作为一线靶向治疗。治疗结果令人满意,患者的肿瘤缩小超过50%。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未来腹膜后肿瘤的药物治疗研究将朝哪些方向发展?是否有新的治疗靶点或药物是您和您的团队比较关注的?

张玲玲医生:未来,腹膜后肿瘤的药物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精准化以及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在个体化精准治疗方面,针对脂肪肉瘤的MDM2抑制剂和CDK4/6抑制剂等靶向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部分研究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调控免疫微环境以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性也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例如,免疫治疗与表观遗传修饰药物如HDAC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

此外,过继性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也是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和T细胞受体(TCR-T)疗法等。目前,针对软组织肉瘤和腹膜后肉瘤的相关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同时,溶瘤病毒联合PD-1抑制剂的免疫治疗也在积极开展临床试验,我们的中心正参与其中。这些新兴疗法有望为腹膜后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