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5-03-19 16:31:37
吴平平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研究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多项课题的科研工作
参与多项大型国内外多中心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20余篇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康复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青年委员
吴平平教授:5年生存率提升3倍,“胃癌慢病化”曙光初现
吴平平教授指出,本次公布的CheckMate-649研究中国亚组5年生存结果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首先,它标志着晚期胃癌治疗理念的革新,从以往的“延长生存期”目标,转向了更为积极的“争取长期生存乃至潜在治愈”。在最低61.2个月的随访时间里,患者5年OS率达到了24%,相比之下,化疗组仅为8%,这意味着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机会提升了整整三倍,同时也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的晚期胃癌患者达到了5年生存期。这一数据不仅有力证明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能带来显著的长生存获益,更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CheckMate-649研究是全球首个在HER2阴性晚期胃癌领域证实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能带来生存获益的研究,此次5年长生存结果的公布,为晚期胃癌治疗树立了清晰的长期生存目标,极大地增强了临床医生的信心。
其次,这一研究为“胃癌慢病化”管理带来了曙光。5年生存率是肿瘤患者生存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评估慢病化管理效果的关键指标。中国人群5年随访结果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在短期疗效上同样表现出色,ORR达到66%,显著高于化疗组的45%。特别是在PD-L1 CPS≥5的患者群体中(占真实世界患者的50%),该联合治疗方案的ORR更是高达68%,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9%,疾病控制率高达9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几乎是化疗组的两倍,达到了12.5个月。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纳武利尤单抗的卓越短期疗效,更预示了其能带来更为持久的疗效获益,为患者的长生存奠定了坚实基础。吴昊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肿瘤中心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学会肿瘤胃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胃肠间质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委会常委
美国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
吴昊教授: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开启胃癌精准分层治疗新方向
在胃癌领域,PD-L1 CPS评分是公认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之一,其在药物说明书和医保适应证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吴昊教授强调,CPS并非唯一预测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新兴标志物(如TMB、MSI等)逐渐进入视野。尽管如此,由于CPS和PD-L1表达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数据积累充分,目前临床实践中仍倾向于认为CPS较高的患者可能对免疫治疗更敏感。
吴昊教授指出,关于CPS依赖性的争议,主要源于2024年9月美国FDA会议对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在胃癌中应用的讨论。会议认为,CPS<1人群的免疫治疗疗效可能不及CPS≥1或≥5人群,这一结论部分受到美国医保政策的影响——保险公司更倾向于覆盖疗效明确的人群,而对潜在获益人群的支持有限。这种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CPS评分适用性的广泛讨论。吴 骏 教授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肿瘤科主任
常州市肿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肿瘤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老年学会中西医结合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常州市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常州市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吴骏教授:免疫治疗安全性良好,3/4级TRAE发生率<7%助力胃癌慢病化管理
吴骏教授表示,回顾胃癌治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个重要里程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化疗开启了胃癌系统治疗的时代;2010年TOGA试验的成功,将靶向治疗引入胃癌领域,首次使患者生存期突破1年;而CheckMate-649研究则将免疫治疗带入胃癌治疗舞台,将缓解率提升至60%以上,PD-L1 CPS≥5患者的缓解率更是高达68%,中位OS超过15个月,为全球胃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进展。
然而,免疫治疗也伴随着独特的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免疫性肺炎、肠炎,甚至罕见但严重的心肌炎等。尽管irAE的发生率较低(<10%),但仍需临床高度重视。本次ASCO GI公布的CheckMate-649研究在中国亚组中显示了积极的安全性结果,其中3/4级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的发生率仅为19%,而在各器官分类中具有潜在免疫学病因的3/4级TRAE发生率更是不足7%。这些数据与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保持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倪苏婕 教授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化疗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学博士。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多原发与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通市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肿瘤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撰写《临床肿瘤内科学》。目前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最高影响因子17.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多项市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开展多项乳腺癌临床研究。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第二届江海名医“俊才计划”对象。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癌创新团队负责人。担任Translation Lung Cancer Research编委。
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康复与姑息等肿瘤内科治疗,尤其是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多学科综合诊疗和疑难复杂肿瘤的诊治,在兼顾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倪苏婕教授:免疫再挑战联合治疗或可破局耐药困境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已经进阶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内外的各项指南都已经将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作为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推荐。倪苏婕教授表示,本次CheckMate-649研究最新数据显示,当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组的患者在初始18周内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且PD-L1 CPS≥5时,其中位OS期高达23.3个月,显著高于病情稳定/进展(11.5个月)的患者[1]。这一结果提示了对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能较早应答的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获益。然而,胃癌在二线乃至后线治疗领域的进展显得相对迟缓,临床可选方案有限,尚未涌现出令人瞩目的突破性临床数据。当前大致有如下方向:
(1)生物标志物驱动的精准治疗。针对HER2阳性患者,DESTINY-Gastric03研究显示,T-DXd在降低剂量后仍保持高缓解率和耐受性,可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的首选[2]。若一线未使用HER2靶向治疗,可考虑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但需结合PD-L1表达状态评估[3]。针对CLDN18.2阳性、HER2阴性患者,GLOW试验证实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PFS和OS,用于未接受过CLDN18.2靶向治疗的患者[4]。
(2)标准化疗与抗血管生成治疗。ASCO指南推荐雷莫芦单抗(抗VEGFR2单抗)联合紫杉醇作为二线标准治疗,尤其适用于无明确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3]。此外,FOLFOX或CAPOX,若一线使用免疫联合铂类化疗,后线可更换为紫杉类(如紫杉醇或多西他赛)或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曲氟尿苷替匹嘧啶作为三线治疗选择,适用于多线治疗失败后的患者。(3)免疫治疗的再挑战与联合策略。临床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雷莫芦单抗[5]或伊匹木单抗[6]可能克服免疫耐药,但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对于寡转移或局部进展患者,可考虑放疗或介入治疗(如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以增强局部控制并激活全身免疫应答。
此外还应广泛参与临床试验或转向支持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治疗方案需动态调整,并结合最新指南和个体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