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发表时间:2024-08-16 17:38:11
编者按:2024年8月5~10日,广州结直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二十二届广东省大肠癌学术会议在广州举行。会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医院的袁瑛教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详细梳理了MSI-H/dMMR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研究进展以及MSS型肠癌未来的研究方向。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当前dMMR/MSI-H结直肠癌免疫治疗领域有哪些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或技术进展?
袁瑛教授:dMMR/MSI-H是众多肠癌患者中较小的一部分,占比约为5~10%。对于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肠癌患者,在2020年Keynote 177的结果公布之后,基本已经明确免疫治疗是优先的治疗选择,即免疫治疗优于目前化疗和靶向治疗的联合。Keynote 177已经更新了随访5年的数据,显示了较大差异的PFS获益。在60%以上患者交叉的情况下,仍然看到了OS获益的趋势。肿瘤瞭望消化时讯:dMMR/MSI-H型结直肠癌是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但pMMR/MSS型结直肠癌对免疫治疗反应欠佳,对于这部分人群目前免疫治疗进行了哪些探索?
袁瑛教授:pMMR/MSS型肠癌患者免疫单药治疗基本无效,这是大家公认的结果。因此我们针对这部分患者多采取加法,即将免疫、传统化疗和靶向联合进行探索。2019年日本进行了一项REGONIVO研究,尝试将免疫和抗血管应用于MSS型肠癌患者的后线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在学术界也吸引了很多关注。遗憾的是后来有Ⅲ期临床研究证据证明,MSS型肠癌在传统三线治疗的基础上对照抗血管加免疫治疗在OS方面没有获益,因此这个话题也就逐渐淡化了。我们的BBCAPX研究显示,25例患者单臂探索的有效率高达84%,DCR为100%。目前我们正在全国多中心进行随机Ⅲ期临床研究,筛选晚期一线的pMMR/MSS同时伴RAS基因突变的肠癌患者,评估在传统XELOX和贝伐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信迪利单抗的疗效。目前该Ⅲ期研究对照已经入组280多例患者,可能还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完成入组。徐瑞华院长团队也在进行类似的Ⅲ期研究,在传统XELOX和贝伐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斯鲁利单抗作为pMMR/MSS型肠癌的一线治疗,然而他们并未筛选入组患者的分子标志物。期待这些研究的结果能够突破MSS肠癌治疗瓶颈,将MSS型肿瘤由“冷”转“热”。
专家简介
袁瑛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
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实用肿瘤杂志》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第一届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
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 理事
CSCO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遗传学组组长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家族遗传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