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执行主席陈功教授:中肿特色肠癌论坛亮点纷呈,精准诊疗与科普筛查并重丨广州结直肠癌高峰论坛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08-20 16:31:40

编者按:广州结直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二十二届广东省大肠癌学术会议于2024年8月5日~10日成功举办。《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记者深入大会现场,对大会执行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针对大会亮点、大肠癌的精准诊疗与防治进行了专访。

广州肠癌论坛启新篇,中肿特色亮点显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本次高峰论坛的执行主席,您能否分享一下本次会议的主要亮点?您期待本次会议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

陈功教授:本次高峰论坛也是第22届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肠癌专委会)的学术年会,其背后依托的是以万德森教授、徐瑞华院长、潘志忠主任等众多顶尖专家为代表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的结直肠科及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本次大会旨在向全国同道展示以中肿为代表的我国南方地区在肠癌研究、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前沿探索方向,可谓是亮点纷呈。
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是结直肠癌MDT模式。作为全国率先组建结直肠癌MDT团队的先行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1998年起便坚持每周举行多学科会诊,至今已逾25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实践成果。在本次峰会上,我们特别设置了近两小时的MDT专场,旨在通过这一平台,展示我们成熟的MDT团队与充满活力的青年MDT团队如何携手并进,共同解析来自全国各地的复杂病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演示,我们将深入剖析了MDT在日常诊疗中是如何开展的。这不仅是对中肿一贯坚持的多学科单病种管理模式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肠癌综合治疗理念深入实践的一次集中展现。二十年来,这一模式在肠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基石。
第二个亮点聚焦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肿瘤团队的前沿探索与创新实践。除了MDT模式,我们还高度关注精准医疗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微小残留病变(MRD)这一热门的前沿领域,为此大会特设了MRD专场,将深入剖析MRD检测在肠癌中的实际应用,探讨当前存在的检测挑战、学术争议及业界共识,旨在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我们团队对遗传性肠癌的管理同样给予高度重视,因此特别设立了遗传性肿瘤专场,旨在加强对该类特殊病例的深入研究与综合管理。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中心之一,我们常被形象地比喻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最高法院”,承接并处理着来自广东及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复杂疑难病例。因此,本次会议还特设了疑难病例专场,分享并探讨这些病例的诊疗经验与挑战。
肠癌肝转移作为我们的特色与专长,也是MDT模式快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相关专场将全面展示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成果。同时,我们也不忘关注结直肠癌中的罕见类型,如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为这些患者群体提供专属的研讨与交流平台。
总之,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多样,覆盖了从前沿技术到特殊病例、从常见挑战到罕见疾病的全方位议题,充分展现了我们对结直肠癌肿瘤领域的全面关注与深入探索。


精准诊疗引领新风向,加减治疗之间见真章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精准医学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确实已成为大势所趋,能否请您概述一下当前结直肠癌精准医疗领域的主要进展?

陈功教授:精准治疗核心驱动力无疑是科技的飞速进步,它使我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转归路径有了越来越精确的理解。自十年前精准医学概念被提出以来,我们便聚焦于肿瘤驱动基因的深入探索,以此为基石,逐步构建起对精准治疗的全面认知。在肠癌领域,从最初针对晚期肠癌EGFR通路(如RAS、KRAS、NRAS、BRAF等基因变异)的精准干预,到如今精准治疗理念已全面渗透至肠癌诊疗的各个环节。目前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均基于其独特的分子分型进行量身定制,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晚期肠癌的治疗格局,并逐步向局部进展期肠癌扩展。
在晚期肠癌中,除了传统的外科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外,免疫治疗被寄予厚望。研究发现MSI-H肠癌患者是免疫治疗最大获益人群,因此,将MSI-H作为一项关键生物标志物,不仅有效区分了治疗获益人群,更成为了肠癌精准治疗领域的一面鲜明旗帜。无论是晚期还是早期肠癌,MSI-H状态都将是未来研究与治疗的重点聚焦方向。
在今年的肠癌专题设置中,我们特别针对晚期肿瘤与早期疾病的不同阶段,深入探讨了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晚期肿瘤专场,我们集中讨论了MSI-H及特定基因变异患者群体的免疫治疗策略。尽管相较于肺癌、乳腺癌等瘤种,肠癌在分子层面的精准治疗可能尚处于追赶阶段,但我们已坚定地踏上了精准医疗的探索之路。
鉴于当前分子分型技术的局限性,肠癌的精准治疗也更加注重临床实践的精准性。以直肠癌为例,我们利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结合患者的具体治疗目标(如保肛需求或R0切除目标),对直肠癌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个性化治疗规划。这种基于临床特征的精准治疗策略,同样在晚期肿瘤管理中得到了体现,我们不仅在分子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还充分考虑到原发肿瘤的位置(左半或右半结肠)等因素,以弥补单一分子检测的不足。
此外,对于早期肠癌患者,MRD的检测与监测将成为未来精准诊疗的重要一环。MRD检测能够在患者术后评估其血液中是否仍存在肿瘤相关信号,从而指导后续治疗决策。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近年来,MRD的应用已从血液肿瘤扩展到实体肿瘤,作为结直肠癌领域的权威专家,能否请您简单评价一下近年来MRD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MRD检测对结直肠癌患者的精准治疗决策产生哪些影响?

陈功教授:MRD检测可以评估治疗后患者体内癌细胞的残留情况,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病情信息。以Ⅰ期肠癌为例,传统观念认为这类患者无需化疗,但临床实践中却常有少数Ⅰ期患者复发,这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现在通过MRD检测,我们发现这部分复发患者很可能在初期即为MRD阳性,而在最新研究中,我们也发现Ⅰ期肠癌中约有2%~3%的患者为MRD阳性与复发高风险有关。

对于Ⅲ期肠癌,传统做法是统一进行标准化疗,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这不仅对患者身体造成较大负担,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如今,MRD检测帮助我们识别出那些真正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的MRD阳性患者,从而实现了治疗方案的个性化调整。对于MRD阴性的Ⅲ期患者,我们可以考虑减轻化疗强度,甚至豁免化疗。而对于MRD阳性的早期患者,我们则会考虑加大治疗强度,以确保疗效。

总之,MRD检测使我们的治疗决策更加精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实现治疗的“加减法”,彻底改变以往“一刀切”的粗放模式,推动癌症管理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科普筛查筑基社区,大肠癌专委会砥砺前行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大肠癌专委会主委,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广东省在大肠癌防治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取得的显著成就?这些经验和成果对于其他地区有何借鉴意义?
陈功教授:2024年8月9日下午,大肠癌专委会会顺利完成了换届选举,第五届广东省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新任主委为中肿卢震海主任。
大肠癌专委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与影响力,这得益于我们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卓越的领导力。专委会的创立者,我们的老师万德森教授,不仅是肿瘤医院的“老”院长,更是中国大肠癌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郑树教授齐名。自1999年成立以来,大肠癌专委会已走过近25载春秋,期间我们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大肠癌专委会始终将科普宣传与早期筛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协会成立之前,我们就已意识到筛查的重要性。在万教授等前辈的推动下,2013年广州市政府成功将面向50岁以上居民的肠癌筛查纳入重大民生项目,这一前瞻性的举措对于降低肠癌发病率、提高民众健康水平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坚信,重科普、重预防、从社区做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大肠癌,也可为其他瘤种的筛查工作提供宝贵借鉴。
同时,广东省大肠癌专委会致力于推广规范的肿瘤诊疗与防治体系。我们积极组织规范化培训,加强团队建设,并在各大学术平台的支持下,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推广先进诊疗技术。我们主导的MDT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引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MDT竞赛“扬帆远航”,便是对我们工作成果的有力证明。
在免疫治疗等新兴领域,我们也紧跟时代步伐,依托多学科MDT团队不断探索与实践。站在万德森教授、徐瑞华院长、潘志忠主任等前辈的坚实肩膀上,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行。
未来,我们期待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大肠癌专委会能够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肠癌防治水平。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全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广东经验,共同推动中国大肠癌防治事业的发展。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将秉持开放创新、勇毅进取的精神,为专委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专家简介

图片

陈功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结直肠科 副主任学术兼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常务理事2015-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2019年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CSCO结直肠癌指南专家组副组长、执笔人CSCO微创外科专委会、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肝转移分会副主任委员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Dis colon & rectum,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Ann Oncol, Int J Colorectal Dis, BMC Cancer, Cancer, British J Cancer, Plos ONE,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Cancer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Report, Cancer Medicine, NEJM (通讯),J Haemtology & Oncology, ImmunoOncology,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