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中国之声丨邓艳红教授:双特异性抗体Ivonescimab为MSS型mCRC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选择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10-16 15:29:00

编者按:9月13日~17日,2024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在本次大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报告了Ivonescimab联合或不联合Ligufalimab与FOLFOXIRI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的疗效结果(摘要号:514MO)。《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现场特邀邓艳红教授对该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

图片

图片

邓艳红教授现场报告图(左);邓艳红教授团队大会现场合照(右)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mCRC一线治疗的诊疗现状以及本研究设计的背景吗?

邓艳红教授:mCRC的一线治疗策略目前主要依据肿瘤的错配修复(MMR)状态和RAS基因(包括KRAS和NRAS)的突变状态来制定。在本届ESMO大会上,我们注意到了一些针对mCRC一线治疗的更细化的早期研究,例如针对BRAF突变和HER2过表达的mCRC患者。这些研究反映了一个趋势,即在肠癌的一线治疗中,除了考虑MMR和RAS状态之外,研究者们正致力于进一步探索基于其他分子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在本研究中,我们特意排除了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患者,而将其他所有分子分型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这一决策基于两点考虑。首先,我们采用的三药联合化疗方案具有高强度的治疗效果,这在结直肠癌治疗中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将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作为一线治疗,能够为可能原本不可切除的患者提供手术机会,甚至将潜在的不可治愈病例转变为可治愈状态。因此,我们一直倡导在一线治疗中采用三药联合方案。
其次,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是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两个关键策略。我们的研究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将这两种治疗元素与三药化疗相结合。这种综合治疗方案不仅适用于RAS突变型患者,也适用于RAS野生型患者,无论其BRAF状态如何。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尽管针对特定的分子亚型如BRAF V600E或HER2阳性的患者,或许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但初步治疗时采用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案,随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维持治疗策略,可能更符合治疗的总体趋势。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的研究证实Ivonescimab联合或不联合Ligufalimab与FOLFOXIRI作为mCRC患者的一线治疗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和可耐受的安全性。能否请您具体谈谈该研究中取得的主要结果以及重要的临床意义?您认为这一疗效相比当前的一线标准治疗有哪些显著的优势,对mCRC未来治疗策略制定有哪些潜在的影响?

邓艳红教授:我们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客观反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不良反应三个方面。在本研究中,Ivonescimab联合FOLFOXIRI方案一线治疗mCRC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微卫星稳定(MSS)型mCRC患者中,这一联合方案的ORR达到了81.8%,而当进一步联合Ligufalimab时,ORR提升至88%。这一结果与现有的标准治疗相比,显示出了更高的有效率,且在基线数据中,我们观察到90%的患者为同时性转移,80%的患者存在肝转移,这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对PD-1抑制剂不太敏感的患者群体。因此,这一数据的披露对于mCRC的一线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外,尽管PFS数据尚未成熟,但9个月的PFS显示两组均在80%以上,预计中位PFS将超过一年。安全性方面,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化疗相关,如白细胞下降和恶心呕吐,而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这些结果表明,Ivonescimab联合或不联合Ligufalimab与FOLFOXIRI的方案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保持了可耐受的安全性。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本研究中入组的患者是初治的MSS型mCRC,且其中有部分患者KRAS/BRAF发生突变。能否请您谈谈该研究方案的优势人群有哪些?对于已经接受转移系统治疗的mCRC患者是否适用?KRAS/BRAF突变对治疗结果有哪些影响?

邓艳红教授: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纳入了初治的MSS型mCRC患者,其中也包括了KRAS/BRAF突变的患者。初步分析显示,不论是KRAS突变还是BRAF突变的患者,在接受Ivonescimab联合FOLFOXIRI方案治疗时,都没有观察到疗效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我们的治疗方案对于携带这些突变的患者可能是有效的。

研究中,我们特别关注了RAS野生型患者,他们在接受这种联合治疗方案时,可能会有更好的疗效,这一点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此外,我们的研究中有90%的患者为同时性转移,这意味着他们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这使得他们对治疗的反应更加真实和直接。即使是在这部分患者中,我们也观察到了100%的肿瘤缩小,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基于这项研究的发现,您认为未来在mCRC治疗领域的研究应该朝哪些方向发展?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有哪些?

邓艳红教授:针对mCRC治疗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我们的研究指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随着对肿瘤分子特征的深入了解,未来的治疗策略将更加注重根据肿瘤的特定基因突变,如KRAS G12C、NRAS以及HER2扩增等,来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其次,我们的研究结果暗示,对于未经选择的mCRC患者群体,采用的联合治疗方案可能具有广泛的疗效。因此,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验证这一疗效,并探索如何根据患者的分子分型进行分层治疗。
此外,我们的研究还提出了在一线治疗后进行维持治疗的可能性,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对于后续的研究计划,我们打算继续按照目前的入排标准开展Ⅲ期临床研究,以进一步确认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能否请您谈谈,在本届ESMO大会中,您印象比较深刻的研究有哪些?

邓艳红教授:在本届ESMO大会上,我印象深刻的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尤其是mCRC治疗方面的一些创新性探索。我们会场(Mini口头报告下消化道肿瘤专场)共有8项研究,我为我们团队带来的研究感到骄傲,它不仅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在现场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研究展现了中国在双特异性抗体和新型免疫治疗药物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
其中,特别引起我关注的是一项针对EGFR和cMET的双特异性抗体研究,它代表了未来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该研究的疗效非常显著,达到了接近90%的有效率,这为未来的肠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我还对有关器官保留策略的研究感到振奋。尽管这些研究样本量较小,但它们预示着未来治疗的新方向。在直肠癌治疗中,如何实现器官的保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药物治疗和放疗实现肿瘤的完全缓解,使患者能够进入等待观察期,从而实现高达80%的器官保留率,这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作为专注于直肠癌研究的专家,我深知将近70%的直肠癌患者面临肛门保留问题以及其重要性。如果能够通过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来实现器官和器官功能保留,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我们的团队也正致力于这一方向的研究,以期改善早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器官和器官功能的保留。
总体而言,本届大会关注了生活质量这一重要领域,我很高兴中国的研究能够与时代同步,为患者带来希望。

专家简介

图片

邓艳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医学院肿瘤教研室主任·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与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CSCO 结直肠专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秘书长·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Clin Oncol (3篇),Cancer Cell,Lancet Gastroenterol & Hepatol,Lancet Oncology, Clin Cancer Re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