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A整合食管癌学术大会主席说 | 毛友生教授谈食管癌治疗演变与整合食管癌委员会的未来规划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29 15:29:08

编者按:2024年9月26~2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和中国抗癌协会整合食管癌委员会主办,五个食管癌领域专委会联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承办的“2024中国抗癌协会整合食管癌学术大会”于合肥盛大举行!同时,本次大会还并行举办了“第16届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大会”。

在2024中国抗癌协会整合食管癌学术大会现场,《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毛友生教授,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亮点,以及食管癌整合委员会未来的工作重点与计划。同时,毛教授还回顾了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演变,并对全国不同区域诊疗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如何评价当前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及其相比传统开放手术所展现的显著优势?

毛友生教授:经过十余年的微创技术演进,微创手术现已成为食管癌治疗的主流选择,包括胸腹联合手术以及机器人手术。在许多大型医疗中心,超过90%的食管癌切除手术采用微创技术,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显著优势:第一,其创伤更小;第二,能够更彻底的进行淋巴结清扫;第三,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后。这种改善可能既与手术过程中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有关,也得益于更好地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免疫功能。目前,机器人手术和胸腹联合手术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技术。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能否概述CACA最新发布的食管癌治疗指南的修订原则和亮点?

毛友生教授:中国抗癌协会(CACA)食管癌治疗指南的第二版在赫捷院士的指导下,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指南采用更为现代化的展示方式,强调国际化视野、流程化的指导思路以及简洁明了的表达。本版指南的亮点在于其精炼的内容和与国际治疗标准的高度一致性,提升了指南的实用性,便于国内外专业人士的理解和应用。

在内容更新上,第二版指南特别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筛选和更新。同时,为提高临床指导的准确性,指南明确标注了每项治疗建议的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确保信息的透明和科学性。这些改进更加符合当前医疗实践的需求,为食管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权威、实用的参考。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席,您认为本届大会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大会的成功举办对食管癌学科的进展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未来它又将如何塑造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实践?

毛友生教授:在樊代明院士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下,本届大会宣布了CACA整合食管癌委员会的正式成立。这一委员会汇集了包括外科、康复、中西医结合、防筛和护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旨在构建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工作平台。通过这一创新举措,我们期望能够整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当前临床上验证有效的诊疗方案。

委员会的核心使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广食管癌治疗领域的最佳实践,旨在为食管癌患者提供全面且连贯的医疗服务。我们期望通过融合前沿的医学研究成果、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护理的全方位知识,构建出一个综合性的诊疗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改善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
此外,委员会还将积极推动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享数据、经验和技术,加速食管癌治疗领域的进步。我们相信,跨学科的合作将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计划,最终实现提高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的愿景。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作为CACA整合食管癌委员会的新任执行主任,您能否概述委员会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与计划?

毛友生教授:在樊代明理事长的引领下,我们成立了CACA整合食管癌委员会,标志着食管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展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及临床与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食管癌治疗方法和证据。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更新治疗指南,确保治疗方案与最新科研成果保持一致。其次,推动多学科协作,促进各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提升整体治疗水平。最后,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评估现有治疗方案的效果,为未来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我们关注到近期您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中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现状及三十年的变化》一文,回顾了我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的演变并对全国不同区域诊疗差异做了详细的调查,能否请您概述我国食管癌手术治疗的现状及地区间存在的差异?

毛友生教授:在2010年之前,中国各地区在食管癌治疗方面存在显著不均衡,沿海和科技发达地区的治疗水平较高,而一些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治疗水平较低。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手术入路、术式选择、淋巴结清扫以及综合治疗等方面的不规范情况。

自2010年以来,在赫捷院士的带领下,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全国巡讲活动,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先进治疗理念。在傅剑华教授、任涛教授及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手术演示等方式,微创外科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不仅提升了全国各地区的治疗水平,也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同质化。
随着微创技术的推广,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幅提升。最显著的成果是五年生存率的提升,从过去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这一改善反映了治疗同质化的显著进步。


专家简介

毛友生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病区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国际食管疾病协会前任主席
国际食管疾病协会以及国际抗癌联盟及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会员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等杂志审稿专家
在肺癌、食管癌、贲门癌及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诊断和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胸腔镜微创外科治疗肺癌、食管癌和纵膈肿瘤及早期肺癌影像诊断分析。曾赴美国马利兰大学医学院心胸外科进修学习两年。主持和参与多项肺癌和食管癌研究,包括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多中心协作研究”及“基于网络平台的食管癌规范化综合治疗示范研究”。已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70余篇。编写《胸部肿瘤学》及《临床肿瘤学》两部著作(第一副主编)。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