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第十五届上海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进展大会暨第七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在本次大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武爱文教授就少见大肠癌和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策略以及行业专家共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对武爱文教授进行了专访,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领域的前沿进展,为公众和医疗界提供更为详实和专业的资讯。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识别和诊断特殊类型大肠癌?
武爱文教授:常见类型大肠癌多发生于中老年,通常病灶少、小且病情相对较轻。如果我们在临床或者门诊遇到年龄较小的患者,比如年龄在40岁以下甚至20岁左右,就应考虑为特殊类型大肠癌。如果患者的肿瘤体积过大、数量多或病情严重至晚期,这些应该也要考虑为特殊类型的大肠癌。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做诊断时,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以识别这些特殊病例。
在治疗上,少见大肠癌人群需要特别关注其独特性。对于常见大肠癌的治疗我们特别强调的是规范,而对于特殊类型的大肠癌则应在规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特殊性。尤其对年轻患者而言,除了常规规范治疗外,还需特别考虑治疗对其学习、婚育、工作、生活质量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上述问题可能在老年患者中不那么突出,但对于年轻患者却至关重要。
此外,在特殊类型大肠癌人群中,因许多病例具有遗传性特点,并可能伴随家族史。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患者的家族病史,明确其家族中是否存在相似病例、家族遗传的具体表现、是否伴有其他相关疾病、是否需要进行一些相应的检测,尤其是基因检测。因为基因检测能够明确疾病到底是源于患者自身的基因突变还是家族遗传。一旦确认是家族遗传,就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治疗与管理,还涉及到其家庭成员的健康风险评估与预防,所以遗传咨询非常重要。
对于某些肿瘤巨大或晚期但原发病灶相对较小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反映了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独特性。这些患者并不意味着治愈无望,相反,他们可能更易于从新型治疗策略中获益。为此,我们需要进行详尽的病史收集、细致的体格检查、深入的家族史探讨、精确的影像学评估以及必要的基因检测,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一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在大会上分享了关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的专家共识解读。可否介绍一下这一策略的临床应用现状?
武爱文教授: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等待观察和非手术治疗策略近年来备受瞩目。此选择武爱文教授: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的等待观察和非手术治疗策略近年来备受瞩目的重大性在于,当肿瘤已出现退缩或完全消退后,若继续手术,对于患者,特别这一策略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当肿瘤有所消退甚至消失后,若继续手术,将给患者,特别是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手术创伤。这种创伤可能导致他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依赖造口和粪袋,对其生活质量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随着新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介入,患者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机会已从原来的10%显著提升至接近40%~50%,因此患者对于等待观察的诉求也愈发强烈。
2024版《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中国专家共识》是在2020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数据积累,对原有标准进行更新的。这包括临床完全缓解的评价标准、诊断手段的调整,以及新辅助治疗策略如全程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免疫治疗或联合免疫治疗策略。特别是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或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患者,我们详细讨论了单纯免疫治疗以及微卫星稳定型直肠癌的联合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
此外,我们特别强调了在直肠癌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中研究终点的变化——从病理学完全缓解到器官保留率的转变,这反映了我们治疗理念的更新。随着新辅助治疗策略的不断精进以及医患双方对等待观察理念的日益重视,该领域的研究将持续深化,同时也将涌现出更多新的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去探索。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结直肠癌的诊治过程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武爱文教授:在结直肠癌的诊疗过程中,多学科协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协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对于常见的结直肠癌患者,我们需要按照既定规范和标准,进行有序的、简洁的、高效的多学科合作。这种合作不仅能让不同学科之间互相提醒注意事项,还能确保诊疗流程的顺畅进行。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病情疑难、重症、复杂或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则需要非常完善的多学科协作体系。由于每位医生,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医生,其研究方向、观点和临床经验都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学科分工日益细化,不同学科的进步也日新月异。通过多学科的讨论与碰撞,我们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全面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认为在多学科讨论中,纳入患者和家属的意愿与诉求同样至关重要。因为每位患者的需求都是独特的,他们的个性化诉求应该成为我们多学科讨论的重要考量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治疗方案真正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
从结直肠癌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至今,已有众多患者从中受益,这背后离不开专业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此后,我们将继续把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和模式深入融入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武爱文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北京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和转化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等待观察研究协作组(CWWD)发起人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医师分会TaTME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胃肠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手术技艺研究会委员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2013-2016)秘书长第十二届国际胃癌大会秘书长(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