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C 2025丨梁寒教授:中国原创研究闪耀国际,胃癌诊疗正迎来以综合治疗为核心的新时代

发表时间:2025-07-01 17:06:05

编者按

2025年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来自全球的顶尖胃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胃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梁寒教授作为胃癌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大会现场接受了《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东西方与欧美胃癌诊疗模式的差异、免疫治疗变革性突破,以及中国在腹腔化疗和转化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梁寒教授指出,随着免疫治疗从晚期向围手术期推进、中国原创研究在国际舞台发声,胃癌诊疗正迎来以综合治疗为核心的新时代。本文整理梁寒教授现场访谈实录,深度解析胃癌诊疗的全球格局与中国贡献。


梁寒教授在大会现场接受采访

专家简介

梁寒 教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癌中心 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荣誉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委会胃肠学组 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胃肠学组 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卫生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治专家委员会 委员
国家胃癌质控专家委员会执委会 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荣誉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 常务副主编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项课题10余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会、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2021/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2021肿瘤科研专家提名榜“研”值巅峰奖。
出版胃癌专著10部,发表论文5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  

东西方胃癌诊疗差异:早期筛查与晚期治疗的“分水岭”

“日韩早期胃癌占比高达70%-80%,而欧美与中国仍以中晚期为主——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全球胃癌诊疗的两大路径。”梁寒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  

在日本和韩国,全民胃癌筛查体系的成熟使早期诊断率长期领先。日本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10万例,其中50%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微创技术根治,剩余病例也多采用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这种“早诊早治”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分期与病理评估。“日韩专家更关注如何通过内镜超声、增强CT等技术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如T1a与T1b),并基于分化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梁寒教授解释。  

反观欧美,胃癌多为散发型,但与中国一样的是,确诊时约60%已进展至局部晚期或转移阶段。“这一现实倒逼我们聚焦综合治疗——如何通过新辅助治疗降期、提高手术根治率,以及如何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梁寒教授强调。以本次大会为例,欧美及我国学者主导的议题多围绕免疫治疗、靶向药物及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晚期干预手段展开,而日韩学者则更关注微创技术优化与术后功能保护。  

免疫治疗:从晚期一线到围手术期的“破局之战”

“MATTERHORN研究一旦阳性,将彻底改写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模式!”谈及免疫治疗的突破,梁寒教授难掩激动。  

目前,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全球共识,但围手术期应用仍存争议。KEYNOTE-585等Ⅲ期研究未能达到主要终点,而MATTERHORN研究的初步数据显示,术前免疫联合化疗可显著提升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尽管最终生存数据尚未公布,但业界普遍预期其可能成为首个成功的围手术期免疫治疗Ⅲ期试验。“若结果阳性,局部进展期胃癌将正式迈入‘免疫新辅助时代’,外科手术的时机与范围都可能被重新定义。”梁寒教授表示。  

中国学者在此领域亦快步紧跟。梁寒教授团队开展的Ⅱ期研究采用国产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pCR率达27.8%。“我们入组的是all-comer而非筛选的PD-L1阳性人群,但结果已媲美国际数据。”此外,双免治疗(如AK-104双抗)的探索也在推进。“国产药物通过集采大幅降价,未来可及性优势显著。我们也正积极推进Ⅲ期试验,探索双免+化疗的围手术期方案。” 

腹腔化疗的“中国方案”:从证据空白到国际认可

“腹腔化疗可让肿瘤细胞‘泡在药里’——这个道理我们讲了20年,如今终于有了高级别证据!”梁寒教授将DRAGON-01研究称为“中国胃癌研究的里程碑”。  

该研究针对腹膜转移患者,对比全身化疗与腹腔+静脉联合化疗,结果显示联合组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18.2月 vs. 11.8月),且3年生存率翻倍(24.3% vs. 10.9%)。“ASCO GI发布数据时,生存曲线完全分离,全场轰动!”梁寒教授直言,这一成果颠覆了既往认知:2016年日本PHOENIX研究虽亚组分析支持腹腔化疗,但总生存未达阳性结果。“DRAGON-01的成功得益于严格筛选可手术患者,并由外科团队主导综合治疗。”  

然而,推广腹腔化疗仍面临挑战。“内科医生习惯开处方输液,而腹腔化疗需置管、热灌注等操作,跨科协作门槛较高。”梁寒教授呼吁,新版CSCO指南已将腹腔化疗写入推荐,临床需打破学科壁垒,优先为腹膜转移患者提供这一方案。 

HIPEC与转化治疗:中国原创研究的全球突围

除DRAGON-01外,中国团队牵头的HIPEC系列研究同样引发国际关注。HIPEC-01探索了腹腔热灌注化疗在预防术后腹膜复发中的作用,远期生存数据即将公布;HIPEC-02则聚焦转化治疗,尝试通过热灌注+免疫治疗提升不可切除患者的手术机会。  

“HIPEC的难点在于个体化方案设计。”梁寒教授坦言,设备普及度低、医保覆盖不足制约了研究进展。“但我们观察到,免疫治疗加入后,HIPEC的肿瘤退缩率显著提升。未来若能整合多组学标志物,有望精准筛选获益人群。”  

另一项可能改写指南的研究是由梁寒教授牵头的探索大网膜切除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临床疗效的Ⅲ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Top-GC研究)。传统胃癌根治术需完整切除大网膜,耗时长达1小时且增加并发症风险。“Top-GC研究共入组110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初步结果显示,与完整切除大网膜组比较,部分切除大网膜组病理,无论在淋巴结检出数目,还是阳性淋巴结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如果远期生存无统计学差异,将改写目前有关局部进展期胃癌切除范围的有关推荐。结果将简化手术操作,避免不必要发生的手术创伤,从而达到精准手术目的。”

中国胃癌诊疗的2030愿景:从跟跑到领跑

“2030健康中国目标要求肿瘤5年生存率提升至46.6%,而胃癌目前仅35%——这11%的差距正是我们的发力点。”梁寒教授信心十足。  

国产创新药(如双抗、ADC药物)、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普及,被视为破局关键。“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已开始整合影像、病理与基因组数据,未来或能预测治疗反应、指导手术规划。”此外,中国学者在国际胃癌大会的投稿占比超50%,“这不仅是数量的胜利,更是质量的飞跃。”  

“2037年IGCC若重返亚洲,中国必将成为核心主办国。”梁寒教授总结道,“从模仿到创新,从区域到全球——中国胃癌诊疗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