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25年国际胃癌大会(IGCC)现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潘凯枫教授基于中国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开展的长达十多年的研究引发广泛关注。研究结果不仅为Nature Medicine与Science双顶刊权威认证的循证医学成果再添新证,更从公共卫生视角印证了“筛查-根除”策略在胃癌高发地区的双重价值。潘凯枫教授特别强调,这一基于中国社区人群的原创研究为全球胃癌防控提供了“早防早治”的新范式,尤其在胃癌高发地区,早期根除幽门螺杆菌或成破解胃癌防控难题的关键突破口。
专家简介
潘凯枫 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原副院长、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德“上消化道肿瘤”联合重点实验室主任、消化系统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实验诊断委员会 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常委、国际胃癌协会委员等。
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市科委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以第一和责任作者的文章发表在BMJ,Nature Medicine,Gastroenterology, Gut 等国际顶尖期刊。
研究简介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与胃癌(GC)及其癌前病变风险的关系,潘凯枫教授团队在中国胃癌高发地区山东省临朐县开展了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既包括开展队列研究以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其与胃癌风险的相关性,也包括启动的一项大型干预试验,验证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否能降低胃癌发病率。
研究结果显示,临朐县35~64岁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2%,阳性率随胃黏膜病变程度呈显著变化。团队自1995年起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干预试验,经过15年随访,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39%的胃癌发病率(OR=0.61,95%CI:0.39~0.96),经过22年随访,揭示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仅能进一步降低胃癌发病率,还能显著降低胃癌死亡率。
自2011年起,临朐县开展了一项基于社区的大型干预试验,共纳入约18万名25~54岁受试者。该试验为社区幽门螺杆菌根除预防胃癌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经过12年随访发现,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使胃癌风险降低19%。按年龄分层分析显示,对于45岁以下人群,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使其胃癌发病率降低35%,死亡率降低43%。
总之,本研究切实证实了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癌预防具有高度价值,尤其在全球幽门螺杆菌流行地区和胃癌高危人群中更应推广。
专家点评潘凯枫教授表示,本次参加国际胃癌大会主要关注的是胃癌流行病学,其投稿内容也聚焦于基于中国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开展的幽门螺杆菌根除干预研究,通过大规模社区人群实践验证了早期根除该致病菌对胃癌防控的显著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在胃癌高发地区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不仅有效可行,而且越早根治幽门螺杆菌越好。研究数据显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使45岁以下人群胃癌发病风险降低35%,死亡风险下降43%,充分印证了"早发现、早治疗"的防控策略优势。该成果于去年在Nature Medicine发表后,又获Science杂志专题新闻报道,学术价值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本届大会投稿特别强调:在胃癌高负担地区推行社区层面的幽门螺杆菌筛查与根除计划具有双重意义——既验证了该措施的临床可行性,更揭示其公共卫生价值。研究结果为全球胃癌防控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尤其在胃癌高发国家,通过早期干预阻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链,可显著降低胃癌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