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4月25日~27日,在第七届天府肿瘤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的杨爱明教授分享了消化道肿瘤内镜诊断与微创治疗的最新进展。会后,我们特邀杨教授详细阐述消化道肿瘤内镜诊疗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蓝图。
专家简介
杨爱明 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消化道早癌诊治技术北京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超声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北京市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副主编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当前内镜诊断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早期肿瘤的识别和精准定位方面,还有哪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杨爱明教授:消化道肿瘤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40%左右,健康中国2020年纲要就肿瘤5年存活率和早诊率数据进行了详细阐述,因此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从事消化道和胃肠道肿瘤内镜诊治的医生来说,无疑要肩负更多的责任。目前,消化内镜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早诊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问题在于医生日常的训练和意识不够,可能导致在检查过程中针对一些微小肿瘤,以及一些表浅的与周围对比不明显的肿瘤出现漏诊现象。
作为消化内镜医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提高癌症早诊的意识:第一,如果患者在行内镜检查三五年后发现癌症是不允许的,内镜医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早癌诊断意识。
第二,通过一些方法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医生。我们现在有很多新科技,包括AI技术可以提供帮助,提高年轻医生的早癌识别能力。未来科学发展有可能使我们通过分子影像的方法更精准地进行早期病变的识别。例如从内镜进入特殊光源观察发现微小病灶的存在,这些实际上都是将来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帮助我们发现更微小的病灶,从而减少漏诊的现象。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在内镜微创治疗领域,未来最具潜力的创新方向是什么?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学科合作,进一步提高内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杨爱明教授:目前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内镜手术来切除肿瘤病灶。如果病变仅存在于局部,没有出现疾病进展,远处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只需要进行局部切除,就能够达到根治性切除。这种情况下,内镜可以实现精准微创或者超级微创,在保持患者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对真正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处理,并最终达到治愈性切除的目的。
目前这种方式仅局限于病灶表浅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对于病灶较深以及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是否一定要行外科手术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还需要探讨如何用最少的创伤达到最佳治疗目的。例如与外科相比,内镜原本可能只能进行粘膜下切除,将来是否通过全层切除加上外科局部淋巴结清扫以达到最佳治疗目的呢?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对于局部无法完全切除的病灶是否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其他特殊治疗解决患者的问题也是未来的方向之一。未来还会有更多靶向治疗选择,让患者创伤最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我们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药物或者辅助治疗手段,您认为您这对内镜的诊疗带来了哪些挑战?杨爱明教授:未来学科的发展将面临学科间界限模糊化,我们称之为诊治模式的改变。未来内镜不是内科医生或者外科医生的专利,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面临同一例患者,大家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将来可能实现学科融合,比如MDT。内镜未来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例如消化道肿瘤筛查目前仅靠内镜医生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人来一起完成这项工作。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消化道肿瘤的早筛和防治方面,您认为还有哪些工作可以进一步加强?杨爱明教授:中国胃肠道肿瘤的诊治现状,主要依靠临床医生门诊就诊时判断是否需行胃肠镜检查,即机会性筛查,尚无法达到真正的癌症筛查。因此我认为应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从政府层面开展真正的消化道肿瘤筛查,同时要提高大众人群中早期癌症的筛查率;第二,探索更精准的筛查方法。由于当前的筛查条件有限,很多高危人群无法精准定位,后续需要利用患者的大便、尿液和血等生物标本,从中发现高危人群的生物标志物,通过这种方法筛选出需要行胃肠镜检查的高危人群。
在防治方面,我们称之为战略关口前移。主要有两步:第一,鼓励大众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如抽烟、喝酒、肥胖、高盐以及吃腌制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从健康饮食、运动以及减重等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第二,鼓励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筛查。例如,当筛查方案下达后,我们需要多进行科普宣传,从大众人群中筛选出真正需要进一步做胃肠镜的人群。
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研究,包括从血液和大便等标本中找到能够提示胃肠道早期肿瘤的生物标志物。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包括计算机在内等的多模态、多组学技术,从而真正实现构建精准筛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