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瘤”新知丨低剂量放化疗可以改善肛门癌结局?

发表时间:2025-07-03 10:39:22

肛门癌作为发病率不足全球新发癌症1%的罕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约90%的病例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且p16阳性患者预后更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放疗联合丝裂霉素和氟尿嘧啶的同步放化疗方案取代了传统根治性手术,成为标准治疗模式。此后多项随机Ⅲ期研究尝试改良化疗方案,但均未能突破现有标准。当前,尽管调强放射治疗(IMRT)已降低不良反应,但患者仍面临显著急性与远期毒性,且统一的高剂量放疗可能导致早期患者过度治疗。

为优化肛门癌放疗策略,“肛门癌放疗个体化(PLATO)研究”应运而生。其针对早期肛门癌的设计是基于Nigro团队的开创性研究及多项Ⅱ期研究证据——这些研究表明低剂量放疗联合化疗对较小肿瘤具有良好疗效,同时肿瘤概率模型也为低剂量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ACT4研究为PLATO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减量调强放疗(rd-IMRT,41.4 Gy/23次)用于早期肛管癌的疗效。

研究一览

研究方法

ACT4是一项Ⅱ期、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双臂研究,旨在探究减量调强放疗(rd-IMRT:41.4 Gy/23次)用于早期肛管癌患者的疗效。入组患者需年满16岁,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1分。主要研究终点为3年局部区域复发率。

患者按1:2比例随机分配(根据T分期、N分期、性别、HIV状态和随机化中心进行分层)至标准剂量IMRT组(sd-IMRT:50.4 Gy/28次)或减量IMRT组(rd-IMRT),两组均联合同步丝裂霉素和卡培他滨化疗。本文报告治疗后6个月预设的改良意向治疗分析结果,包括次要终点:临床完全缓解率、治疗依从性、患者报告结局及安全性数据。

研究结果

2017年4月24日至2020年12月1日期间,研究从英国28家三级医疗中心纳入163例患者,其中160例纳入主要分析(标准剂量调强放疗组[sd-IMRT]55例,减量调强放疗组[rd-IMRT]105例)。未收集患者种族数据。患者中位年龄66岁,女性117例(73%),男性43例(27%),138例可评估样本中129例(94%)p16阳性。

6个月时临床完全缓解率:标准剂量组87%(53/46),减量放疗组92%(97/89)。

减量放疗组≥3级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标准剂量组46%(55/25例),减量组35%(105/37)。最常见≥3级不良事件为放射性皮炎(标准剂量组13%,减量组10%)和腹泻(标准剂量组7%,减量组9%)。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标准剂量组15%(8/55),减量组10%(10/105)。两组患者多数症状(如全身性疼痛和肛门直肠局部疼痛)在治疗后6周内均缓解并恢复至基线水平;但标准剂量组患者(无论性别)在治疗后6个月仍存在性功能减退。

减量组的放疗和化疗依从性更高。标准剂量组26%的患者出现≥3天的放疗中断,减量组该比例为15%;化疗方案调整率在标准剂量组为49%,减量组为37%。按年龄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在标准剂量调强放疗组(sd-IMRT)中,≥70岁患者的放疗中断率(36%)显著高于<70岁患者(22%);而减量调强放疗组(rd-IMRT)中两个年龄段的放疗中断率相当(<70岁:15%;≥70岁:15%)。化疗方案因毒性调整的比例:在<70岁患者中,标准剂量组为37%,减量组为22%;≥70岁患者中,标准剂量组为36%,减量组为30%。尽管不同年龄组(<70岁与≥70岁)在放疗和化疗依从性上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对临床完全缓解率未见明确影响。

小编有话说

从“一刀切”的标准高剂量放疗,到“量体裁衣”的个体化减量方案,ACT4研究为肛门癌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思路转变。

研究结果显示,减量调强放疗(41.4 Gy/23次)不仅实现了92%的6个月临床完全缓解率,更将≥3级急性毒性从46%降至35%,为早期患者打开了“高效低毒”的治疗新视角。尽管需长期随访和3年局部区域缓解率数据以确认早期获益能否转化为持久的局部控制和更低的长期毒性,但值得关注的是老年群体在研究中的表现:标准剂量组中≥70岁患者放疗中断率高达36%,而减量组仅15%,且化疗调整比例更低。这提示我们,对于生理机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减量方案不仅提升了治疗耐受性,更通过降低剂量巧妙平衡了“疗效”与“安全性”,该方案或可成为不适合标准剂量放化疗的衰弱患者的新治疗选择。

当前,全球范围内针对早期肛管癌的减量治疗研究正在同步推进,未来通过多中心数据整合与生物标志物分析,有望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减量治疗的优势人群(如HPV阳性、p16阳性等)。展望未来,随着3年局部区域复发率等长期数据的成熟,以及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精准分层策略落地,肛管癌治疗将逐步从“一刀切”的标准化模式迈向“基于生物特征与个体需求”的精准减量时代,最终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1.Gilbert, AlexandraSaunders, Mark et al. The Lancet Oncology. 2025 May.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