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C 2025丨李浙民教授:PD-1/CTLA-4双靶免疫初露锋芒,不同区域学术研究风格尽显

发表时间:2025-07-03 11:01:48

编者按

2025年国际胃癌大会(IGCC)已圆满落幕。在大会现场,《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浙民教授,就北肿胃肠肿瘤中心在胃癌免疫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与国际学术研究特点进行了探讨。

专家简介

李浙民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201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获肿瘤学博士学位。美国City of Hope国家癌症中心访问学者,曾赴韩国首尔大学附属医院、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法国里昂大学参观交流,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熟悉胃肠道肿瘤领域最新进展及国际现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胃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创建与推广”项目,2024年),中华外科杂志胃肠肿瘤综合治疗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北京大学教学基本功一等奖,北京大学优秀专培毕业生。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本次大会上您汇报的研究内容?

李浙民教授:本次会议我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汇报了一项小样本回顾性研究的结果,总结了我们病区近1年新型PD-1/CTLA-4双靶点免疫治疗的初步治疗效果。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免疫治疗可以给胃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机会,之前结果已经证实了PD-1单靶点抑制剂可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而PD-1联合CTLA-4双免疫方案在带来更高缓解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限制了临床应用。基于此,季加孚教授带领北肿胃肠团队,着手聚焦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AK104)的临床转化研究,组织开展了卡度尼利单抗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Ⅰ~Ⅲ期临床研究。最新的Ⅲ期研究COMPASSION-15的结果今年初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结果证实,相较单纯化疗患者,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可使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从11个月延长到14个月,3级以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10%,更重要的是,亚组分析显示,在既往研究中认为无法获益的低CPS评分的患者,仍然得到了生存的改善。

这次会议我汇报了我们病区过去1年采用卡度尼利单抗±化疗进行新辅助/转化治疗的14例患者的短期结局,纳入患者分期为Ⅲ/Ⅳ期,分期晚、预后差,其中部分患者已经出现远处的淋巴结转移或肿瘤已经侵及了包括胰腺、肝脏等这些器官,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以后,其中6例患者已经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有5例术后病理证实已经实现了病理完全缓解(pCR)。在不良反应方面,3例患者出现了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均为1~2级,通过药物对症好转。汇报中我们还展示了免疫治疗后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的手术视频,术中进行了D2+14v组的淋巴结清扫,并进行了Uncut Roux-en-Y的吻合,展示北肿胃肠团队对手术规范性方面的强调,以及对通过术中操作降低围术期风险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视。国外学者重点关注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管理要点,对于此类患者,我们建议把监测节点前移,重点关注术前患者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及垂体激素的变化,建立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手术安全性。

作为单病区的回顾性研究,本研究存在选择偏倚的固有局限,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累计数据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目前我们中心由季加孚教授和李子禹院长牵头的前瞻性研究正在进行中,探索卡度尼利单抗在dMMR型胃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去化疗方案,预计近两年公布主要终点数据,有望为胃癌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本次参会您有哪些较为深刻的感受?

李浙民教授:本次会议呈现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图景:首先,全球各区域围绕胃癌防治展现出鲜明的研究特色与本土化探索路径。在亚洲板块,日韩学者尤其是日本学者持续深耕手术技术创新,韩国与中国则通过构建腹腔镜手术协作网络,系统推进微创治疗领域的循证研究;欧美国家则聚焦新型药物研发及腹膜转移胃癌的前瞻性干预策略。这种地域性研究布局恰能针对各地高发亚型及人群特征,产出更具针对性的临床证据。

值得关注的是,在手术技术交流环节,西方国家代表(如智利团队)已开始借鉴并本土化改良韩国专家首创的术式,这种跨国技术迁移生动诠释了学术交融的活力。不同区域研究中心基于自身疾病谱系开发的治疗方案,既为特定人群提供了优化选择,更通过方法学互鉴为胃癌异质性治疗难题的破解注入新思维。我相信,这也正是国际胃癌大会作为胃癌学术界中一个高级别会议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