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5月10日,第16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圆满落幕。CGCA主委,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陈凛教授团队携十多项研究成果惊艳亮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大会现场,《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对陈凛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宁宁教授进行了深度专访,深度解析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本次IGCC上的参会心得。
专家简介
陈凛 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中心副主任、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主任、胃肠外科主任
解放军医学院、南开大学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医学部首任主任、普通外科曾任主任、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工作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主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第六届)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第三届)

宁宁 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国立国际医疗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
国际胃癌协会(IGCA)成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分会常委
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消化外科分会常委
北京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整合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肿瘤外科学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器官功能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性学会结直肠肛门功能外科分会委员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临床多中心课题多项。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二十余篇。副主编《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手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译《结直肠与肛门外科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相关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中国专场亮相国际舞台,共推亚洲胃癌诊疗协作在接受《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采访时,陈凛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专场的盛况。本次IGCC会场中设置了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CGCA)主办的中国会场,邀请了国际胃癌大会的秘书长Han Kwang Yang教授和日本胃癌著名专家Masanori Terashima教授、中国几十位知名专家以及意大利、瑞典等欧美国家的同道共同参与,重点介绍了两项临床研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中国的临床研究放到国际舞台上与大家分享和交流。这两项研究已经初步结束:一是中国与日韩共同进行的探索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相较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能否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满意度的提高;另一个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关于围手术期新辅助免疫治疗与化疗的对比研究。专题报告后,与会专家围绕两项研究的临床意义、技术难点及转化潜力展开热烈讨论,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亚洲地区胃癌诊疗标准化、加强跨国数据共享等议题达成共识。
陈凛教授认为,举办中国专场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向国际同道展示、交流中国的研究,二是组织国内专家参与讨论,展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在中国会场上发出中国的声音,尤其是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的声音。今后我们也将更加注重与日韩和欧美等国家的交流。虽然我们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但在整体的研究水平、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在研究设计上仍需向国际学习。
IGCC亮点纷呈,引领胃癌领域创新发展在采访中,陈凛教授分享了此次参会的深刻体验,并深入探讨了大会的诸多焦点话题。“欧洲学者举办会议的方式简明扼要且高效,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各有特点。开幕式也非常简短,简要介绍了会议在承办过程中的主要情况,体现出欧美学者简约高效的学术精神,这是中国学者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地方。”
主会场方面,陈教授介绍了几项重点研究:首先,在胃癌外科治疗方面,微创技术、创新技术、AI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研究仍然是重中之重。其次,胃癌内镜筛查方面,有一项针对遗传性肿瘤的研究,虽然在内镜筛查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病变,也没有明显淋巴结转移,但是进行了预防性全胃切除,且患者取得了较好的预后。现场讨论的重点在于这种手术的合理性以及患者的获益问题,包括患者的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关系。国际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学者对此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对于携带CDH1、CDH2等基因的遗传性胃癌患者,基因检测的质量控制以及患者的随访是国内今后需要重视和注意的问题。再次,胃癌手术的安全性。预康复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项:一项是来自国内周岩冰教授的多中心研究,另一个来自南美阿根廷的研究,它们都提到术前预康复有利于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以及术后早期恢复,这也是今后国内要注重的一个方向。南美研究比较注重患者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体能,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需要辅助治疗的时间,非常引人瞩目。
在分会场,陈教授重点关注了来自中国北大肿瘤医院的研究和韩国的一项关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同时也提到了患者术后心理方面的研究。过去国内对这方面的关注可能还不够,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要达到治愈,还要关注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尤其是患者手术后的心理情况,包括长期的疼痛等。陈教授期待回到国内后,尽快将国际会议上的最新进展与国内的同道和专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中国学术成果闪耀世界舞台宁宁教授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团队在陈凛教授的带领下在本次IGCC上共完成了10篇投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围绕两大研究方向:一是微创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二是晚期胃癌肝转移的研究。他们对已经结束的RECORD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并对中国胃癌肝转移的临床分型进行了相关亚组报告,他们完成了目前为止第二个临床研究PEGASUS的进展报告并且已经给大会投稿。此外,他们团队一直关注机器人手术在胃癌中的应用,对其进行了汇总且将其与腹腔镜,尤其是3D腹腔镜进行了比较的观察性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常罕见的胃癌病例,例如隐匿性胃癌、多发脏器转移的疑难胃癌病例等,他们将相关诊疗经验撰写成文章,并在大会上投稿。
根据开幕式上提供的数据,来自中国的投稿占52%,参会注册人员232人,与会921人,占据很大比重。近年来,宁教授表示,在中国胃癌领域专家的带领以及全体同道的努力下,中国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很多国外讲者在阐述他们的话题时,都会引用中国的数据,这也是中国研究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次中国专场上的两项研究也引起了很多国外同行的注意,整个会场座无虚席。通过这次举办的中国专场,中国的声音已经引起全世界同道关注。未来他们还会在更多国际场合展现中国研究的进展和所做的工作,希望为胃癌防治事业做出中国学者的贡献。
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推动胃癌领域新突破宁宁教授在采访中分享了他本次IGCC的参会体验:“本次大会内容丰富多彩,总体来说日韩在胃癌相关领域仍然引领世界潮流。很多日韩专家将他们的研究以及在胃癌领域所做的工作度进行了展示,吸引了全球目光,许多美洲学者展示的都是他们向日本或者韩国胃癌学者学习的过程。”
此外国际会场上有美国学者提出了东西方胃癌的整个发病模式完全不同,关注问题的角度也与中国学者大不相同,因此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结合中国的实践关注胃癌领域的具体问题。当前微创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宁宁教授重点关注了几个有趣的话题,例如Ai如何与手术技术融合等,国内学者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报告。他总结道:”总之,不积硅步,无以千里,无论是在胃癌领域的研究还是临床工作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踏实迈好每一步,才能变成房间内的大象,被全世界同行们认可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