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5月,第十六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胃癌领域的外科、内科、放射科、影像科及基础研究专家,共同探讨多学科协作(MDT)与胃癌治疗的新突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作为中国胃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大会现场接受了《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的专访。他深度解析了中国胃癌诊疗的全球影响力、原创研究成果的突破,以及国际合作的新机遇。季教授指出,中国团队以高质量临床研究、年轻一代专家的崛起和多学科协作模式,正重塑全球胃癌治疗格局。

季加孚教授在大会现场接受采访专家简介
季加孚 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主任。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恶性肿瘤转化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兼任北京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胃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是国际胃癌学会(IGCA)前任主席、美国外科学会会员(FACS)、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亚洲外科学会(ASA)常委。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3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Science、Cell、JAMA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国内首部胃癌英文专著及首个SCI肿瘤学期刊(现为高质量科技期刊T1级),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120余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医药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职业成就奖及中菲亚洲国际和平奖。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突贡专家、北京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多学科协作成焦点:IGCC从“外科主导”到“全球多学科共创”“过去IGCC以外科医生为主,但如今大会更强调多学科协作,药物治疗、创新疗法成为核心议题。”季加孚教授指出,本次大会上,欧美、中国、日韩等国家的专家均围绕胃癌综合治疗展开讨论,涵盖免疫治疗、靶向药物、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等前沿领域。这种转变反映了胃癌治疗正从单一手术向“手术+药物+精准治疗”的综合模式升级。中国力量崛起:投稿量、参会人数、报告数量均居首位“中国团队在本次大会的存在感前所未有的强。”季加孚教授自豪地表示,中国学者不仅投稿数量全球最多,参会人数和报告数量也位列第一。徐泽宽教授作为中国代表介绍了我国当前正在开展的系列临床研究,涵盖免疫治疗、转化医学、微创手术等多个方向,展示了中国胃癌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许多外国专家直言,中国已是胃癌诊疗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季加孚教授提到,中国研究不再局限于小规模探索,而是以“改变临床实践、推动指南更新”为目标。近年来,中国学者主导的多项研究发表于《柳叶刀》《自然-医学》等顶级期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及创新性均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此外,本次大会特别设立中国专场,两位中国青年专家作为主要研究者(PI)汇报了由其主导的临床试验,内容涵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腹腔化疗优化等方向。“尽管专场时间有限,但外国专家反响热烈,欧洲、日韩学者均积极参与讨论。”季加孚教授认为,中国专场不仅展示了青年一代的科研实力,更搭建了跨国合作桥梁。“中国年轻专家在此次大会表现尤为突出。”季加孚教授观察到,大量中国青年学者通过大会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探讨临床研究合作、数据共享及学术互访。多位国际专家主动邀请中国青年学者参与跨国多中心研究,涉及转化医学、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等领域。季教授强调:“学术交流不仅是数据的交换,更是友谊与信任的建立。”反思与展望:国际化仍是挑战,合作空间广阔尽管成绩显著,季加孚教授也指出中国胃癌研究的国际化仍需提升。“我们需进一步推动跨国合作,例如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制定全球标准治疗方案。”他透露,中国团队已计划与欧美专家合作开展双免治疗、ADC药物联合疗法等研究,并探索人工智能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总之,本次阿姆斯特丹的盛会是中国胃癌研究走向世界舞台的缩影。”季加孚教授总结道。从临床研究质量到青年人才培养,从多学科协作到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胃癌诊疗正以“创新”与“合作”为双翼,引领全球治疗模式变革。随着“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推进,中国学者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推动胃癌诊疗迈向精准化、全球化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