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注册
首页
专家访谈
现场报道
热点聚焦
循证视点
病例讨论
研究进展
快讯
新知
首页
> 正文
IGCC 2025丨山东省立医院团队分享8项入选研究成果与参会感悟
发表时间:2025-07-02 17:48:57
编者按
在2025年第16届IGCC大会现场,《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记者对山东省立医院张小桥教授和商亮教授进行了专访。两位教授围绕团队研究成果、参会感受以及大会关注内容展开了分享,展现了其团队在胃癌诊疗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专家简介
张小桥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奥体院区保健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 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疾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ERAS协作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单孔腹腔镜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肠外肠内营养专委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 常务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 常务理事
商 亮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东院胃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泰山青年学者、省医工匠
山东省消化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工程实验室 副主任
山东省消化道肿瘤基础与临床重点高校实验室 副主任
腔镜手术机器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副主任
入选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访问学者
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 胃癌领域杰出贡献专家
社会兼职: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菁英荟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山东省青年医务工作者协会 副会长
山东省医学会微创医学分会胃肠微创学组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胃肠外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研究成果丰硕,多方向探索展现实力
此次山东省立医院共有8项研究入选大会壁报。张小桥教授介绍,其团队投稿均被收录为壁报:一篇是关于远端单孔腹腔镜远端胃切除的早期结果总结,另一篇是单孔腹腔镜全胃切除后体内手工缝合——食管空肠吻合这一消化道重建的创新方法。尽管是壁报形式,但在展示区获得了国外同道的关注,这让团队感到欣慰,也体现了其研究在国际上的关注度。
商亮教授表示,其团队投稿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临床研究方面,聚焦于单孔机器人手术的探索及保功能手术,还有双镜联合手术中Clean-Net在早期胃癌手术中的应用和探索。其中,单孔机器人手术在手术方式和保功能方面的研究,为胃癌手术的微创化和功能保留提供了新的思路;双镜联合手术的应用则有望为早期胃癌患者带来更精准、创伤更小的治疗选择。第二,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团队围绕肿瘤的代谢分型以及两个筛选分子展开研究。这些基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参会感受深刻,三大关键词与外科进展引思考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张小桥教授表示,本次大会其重点关注了外科范畴内的进展。单孔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内容的增多,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及各种平台的不断进步,能为患者提供更微创的治疗。双镜联合治疗随着我国早期胃癌筛查的普及,有望让患者以更小代价获得更好地治疗。此外,围手术期处理和加速康复外科等方面的进展,也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虽然转化医学并非外科主要从事内容,但对改善胃癌总体治疗效果帮助很大,值得关注。
商亮教授则用"革新""精准""智能"三个关键词总结了参会感受。"革新"体现在手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从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保功能手术(如PPG手术)以及荧光腹腔镜手术等,手术正朝着智能化、功能化方向迈进,为外科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精准"方面,大会上众多关于生物标志物(biomaker)以及家族性胃癌患者基因组学改变的研究,显示了对胃癌发生发展相关分子的深入探索。基于这些研究,像CLDN18.2等药物的研发及临床研究取得重磅进展,为胃癌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预示着未来胃癌治疗将更加个性化。
"智能"是此次大会的一大亮点,人工智能在胃癌研究领域的应用探索广泛,涉及病理诊断和手术导航等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团队也期待在这一方向取得突破。
山东省立医院团队在IGCC大会上的展示,不仅呈现了自身在胃癌诊疗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当前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更多创新技术和精准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胃癌患者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
分享到
0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推荐文章
IGCC 2025丨山东省立医院团队分享8项入选研究成果与参会感悟
IGCC 2025丨国际视野:如何选择晚期胃癌的最佳化疗方案?
IGCC 2025丨国际视野:Bas Wijnhoven教授谈胃癌外科的精准决策与创新实践
苟苗苗教授深度剖析dMMR/MSI-H胃癌治疗进展
IGCC 2025丨陈豪副教授:AI 领航胃癌手术新征程,共探外科精准诊疗全球新趋势
IGCC 2025丨国际视野:ICRGC 项目有望建立胃癌可切除性全球标准
IGCC 2025丨陈凛教授&宁宁教授:中国专场奏响国际舞台,国内胃癌研究与国际接轨
IGCC 2025丨干货满满!聚焦胃癌诊疗创新与国际协作成果——中国专场学术大会圆满落幕IGCC 2025丨干货满满!聚焦胃癌诊疗创新与国际协作成果——中国专场学术大会圆满落幕
DDW 2025热评丨南月敏教授:从分子到临床:TGF-β通路与免疫微环境模型重新定义肝癌早期筛查
IGCC 2025丨闪耀国际舞台!徐泽宽教授率团队亮相IGCC 2025,展现中国胃癌诊疗硬核实力
IGCC 2025丨吴舟桥教授:聚焦IGCC大会,共探胃癌诊疗国际前沿与中青年医生使命
IGCC 2025丨DRAGON-01等三项研究助力攻克胃癌腹膜转移治疗难题
岂有此“例”丨一例11岁儿童早发性结直肠癌伴KRAS突变及多器官转移病例报告
IGCC 2025丨黄华教授:深度解读全球研究格局与中国贡献
IGCC 2025丨中国胃癌诊疗引领全球创新,季加孚教授畅谈国际合作新篇章
ASCO 2025 | 消化系统肿瘤领域重磅研究瞭望聚焦!
天府肿瘤大会丨杨爱明教授: 多学科融合,创新技术推动消化道肿瘤内镜精准诊疗
分会场篇——首届北京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年会暨2025年度胃癌前沿进展研讨会圆满召开
IGCC 2025丨梁寒教授:中国原创研究闪耀国际,胃癌诊疗正迎来以综合治疗为核心的新时代
手术演示专场+胃癌青年专家论坛篇——首届北京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年会暨2025年度胃癌前沿进展研讨会圆满召开
邓薇教授纵论靶免联合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的探索与前景
主会场篇——首届北京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年会暨2025年度胃癌前沿进展研讨会圆满召开
现场直击丨2025 IGCC在阿姆斯特丹盛大启幕:共绘胃癌多学科协作新蓝图
“瘤瘤”新知丨患者手术很成功,为何31天内又入院了?
天府肿瘤大会丨邓艳红教授:如何实现肿瘤根治性治疗与器官功能保护“双赢”?
DDW丨早发肠癌日益上升,我们如何见招拆招?
天府肿瘤大会丨李孟鸿教授:肠道微生态蓬勃发展,加快消化道肿瘤新药研发进程
2025 AACR丨关键分子靶点的创新治疗策略
喜报!金晶教授团队多项直肠癌放疗成果闪耀 ESTRO 2025 年会
领航新篇:步召德教授当选北京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擘画胃癌诊疗规范精准新格局
岂有此“例”丨颠覆认知!C期左肝全累及+门静脉侵犯HCC,手术切除实现6年无复发生存
杨田教授:血清标志物在肝癌诊疗中的临床探索丨CCTB 2025
2025 AACR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之声
张小田教授:胃癌精准临床研究设计的思考——从指南更迭与推动出海,谈临床智慧推动创新丨CCTB 2025
2025 CSCO指南会丨陈功教授:精准施治,提高转移性肠癌整体治愈率
IGCC前瞻丨中国专家20项口头报告摘要闪耀国际舞台
2025 CSCO指南会丨张小田教授深入解读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2025 CSCO指南会丨李健教授:革故鼎新,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精要解读与未来展望
CCTB 2025丨破壁立新:沈琳教授谈胃癌诊疗的中国智慧
CCTB 2025丨郭进军教授畅谈消化道肿瘤生物标志物未来蓝图——“创新·转化·合作·共享”
CCTB 2025丨王锡山教授:解锁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密码,开启精准诊疗新篇章
量体裁衣:帖君教授深度剖析肝癌TACE治疗的争议与临床决策之道
CCTB 2025丨邓艳红教授: “热爱、勇气、合作”——优秀青年PI成长的六字箴言
2025中国胃肠NOSES公益红色之旅龙江行首站-肇东站
2025 CSCO指南会丨秦叔逵教授谈基层医院胆道病诊疗难点与指南助力
定逸新标肝丨中国目前唯一获批的肝癌双免方案——O+Y开创中国肝癌双免治疗新纪元
CCTB 2025丨聚势赋能,李咏生教授纵论肿瘤标志物领域的守正创新之道
2025 CSCO指南会丨一文纵览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张忠涛&杨鋆教授:遗传性结直肠癌外科诊疗专家共识即将发布,高危家庭成员有望实现“早筛早诊”
2025 CSCO指南会丨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修订建议稿
NCCN 2025|李恩孝教授解读:缩短胰腺癌病理学诊断时间,加速治疗启动
2025 CSCO指南会丨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一文速览!
CCTB 2025丨谢赣丰教授:消化道系统肿瘤遗传易感基因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启示
“瘤瘤”新知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哪些人群最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2025肿瘤防治宣传周丨攻克肝癌:解锁科学防治的全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