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C 2025丨山东省立医院团队分享8项入选研究成果与参会感悟​

发表时间:2025-07-02 17:48:57

编者按

在2025年第16届IGCC大会现场,《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记者对山东省立医院张小桥教授和商亮教授进行了专访。两位教授围绕团队研究成果、参会感受以及大会关注内容展开了分享,展现了其团队在胃癌诊疗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专家简介

张小桥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胃肠外科主任医师
奥体院区保健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 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结直肠肛门疾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ERAS协作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单孔腹腔镜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肠外肠内营养专委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 常务委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 常务理事


商  亮 教授
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东院胃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泰山青年学者、省医工匠
山东省消化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工程实验室 副主任
山东省消化道肿瘤基础与临床重点高校实验室 副主任
腔镜手术机器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 副主任
入选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访问学者
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  胃癌领域杰出贡献专家
社会兼职: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菁英荟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山东省青年医务工作者协会 副会长
山东省医学会微创医学分会胃肠微创学组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胃肠外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研究成果丰硕,多方向探索展现实力

此次山东省立医院共有8项研究入选大会壁报。张小桥教授介绍,其团队投稿均被收录为壁报:一篇是关于远端单孔腹腔镜远端胃切除的早期结果总结,另一篇是单孔腹腔镜全胃切除后体内手工缝合——食管空肠吻合这一消化道重建的创新方法。尽管是壁报形式,但在展示区获得了国外同道的关注,这让团队感到欣慰,也体现了其研究在国际上的关注度。

商亮教授表示,其团队投稿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临床研究方面,聚焦于单孔机器人手术的探索及保功能手术,还有双镜联合手术中Clean-Net在早期胃癌手术中的应用和探索。其中,单孔机器人手术在手术方式和保功能方面的研究,为胃癌手术的微创化和功能保留提供了新的思路;双镜联合手术的应用则有望为早期胃癌患者带来更精准、创伤更小的治疗选择。第二,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团队围绕肿瘤的代谢分型以及两个筛选分子展开研究。这些基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参会感受深刻,三大关键词与外科进展引思考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张小桥教授表示,本次大会其重点关注了外科范畴内的进展。单孔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内容的增多,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及各种平台的不断进步,能为患者提供更微创的治疗。双镜联合治疗随着我国早期胃癌筛查的普及,有望让患者以更小代价获得更好地治疗。此外,围手术期处理和加速康复外科等方面的进展,也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预后。虽然转化医学并非外科主要从事内容,但对改善胃癌总体治疗效果帮助很大,值得关注。

商亮教授则用"革新""精准""智能"三个关键词总结了参会感受。"革新"体现在手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从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保功能手术(如PPG手术)以及荧光腹腔镜手术等,手术正朝着智能化、功能化方向迈进,为外科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精准"方面,大会上众多关于生物标志物(biomaker)以及家族性胃癌患者基因组学改变的研究,显示了对胃癌发生发展相关分子的深入探索。基于这些研究,像CLDN18.2等药物的研发及临床研究取得重磅进展,为胃癌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预示着未来胃癌治疗将更加个性化。

"智能"是此次大会的一大亮点,人工智能在胃癌研究领域的应用探索广泛,涉及病理诊断和手术导航等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团队也期待在这一方向取得突破。

山东省立医院团队在IGCC大会上的展示,不仅呈现了自身在胃癌诊疗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当前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更多创新技术和精准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胃癌患者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