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CC 2025丨陈豪副教授:AI 领航胃癌手术新征程,共探外科精准诊疗全球新趋势

发表时间:2025-07-02 15:59:58

编者按

2025年国际胃癌大会(IGCC)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隆重召开,来自全球的顶尖胃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胃癌诊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豪副教授在大会现场接受了《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记者的专访。访谈中,陈豪副教授不仅分享了团队在胃癌诊疗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还从国际视野深入剖析了胃癌外科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的新趋势。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参会人员合影

专家简介

胡彦锋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 党总支部书记、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广东省杰青、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拔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首届广州十大青年医学尖兵
学术任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微创外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ERAS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CLASS) 学术秘书
广东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学分会 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委会 副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青委会 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肥胖代谢外科学分会 副主委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胃肠外科专委会 副主委
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胃肠微创专委会 副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 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 常委
学术成果:
连续入选2023、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医学科技一等奖、人民好医生(人民网,胃癌领域)、羊城好医生、首届广州十大青年医学尖兵、省卫生计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医科正高组)特等奖、广州市科技创新人才专项珠江科技新星、ASCO抗癌基金优异奖、IGCC国际胃癌协会青年研究者奖、南方医科大学“立德树人”好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称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省企联合1项;在J Clin Oncol、JAMA Surg、Ann Surg、Adv Mat、Adv Funct Mat 等期刊发表代表性论著30余篇,总影响因子>300,高ESI被引论文1篇,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


陈豪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微创胃癌外科、外科手术人工智能
南方医院普通外科 胃肠亚专科
医学博士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临床医学八年制基础导师
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胃癌中心 访问学者
韩国国立癌症中心胃癌中心 访问学者
国际手术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IHU 访问学者
首届大中华胃癌腹腔镜手术菁英赛 全国总冠军
“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成员
国内首批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RCS)认证腹腔镜基础技能培训讲师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特约审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疾病诊疗外科专家工作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人工智能临床应用专委会 委员
国际胃癌学会(IGCA)会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会员
欧洲肿瘤外科学会(ESSO)会员、欧洲内镜外科学会(EAES)会员
聚焦人工智能辅助的胃癌术中诊断分期、结构识别、风险预警、动作分析、技能评价等手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
多次受邀在韩国国际胃癌周(KINGCA WEEK)、日本胃癌学会年会(JGCA)、国际胃癌大会(IGCC)作“外科人工智能”大会发言
以一作/共一在npj Digital Medicin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JAMA Network Op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等发表SCI论文14篇
第一发明人获手术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授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级课题3项
作为项目核心成员获2022、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我们特别关注到您此次在IGCC展示的AI辅助胃癌手术研究,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该项创新性工作?

陈豪副教授:

此次,在科室主任胡彦锋教授的带领下,我有幸随团队参与学术交流。科室团队带来1项口头报告与2项壁报展示,其中,我本人围绕“基于多场景血管识别的AI驱动胃癌微创手术导航系统”这一课题展开专题汇报,深入阐述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胃癌外科手术中的创新应用。由于科室公务原因,胡彦锋教授在大会结束前已先行回国,在此我代表科室参会团队对这一口头报告进行简单分享。

本研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对腹腔镜和机器人胃癌手术中关键解剖场景和关键血管的智能识别。具体而言,研究创新性地将胃癌手术划分为8个手术场景,并精准定义了15类胃周关键血管。研究采用语义分割标注方法,截取连续图像帧进行纯手工像素级精细化标注,用于AI系统的训练和开发。该系统可在淋巴结清扫过程中血管初显时,即刻完成识别并精准定位血管边界。同时,在动态手术操作过程中,系统可持续实时更新提示信息,辅助术者清晰掌握血管边界变化,从而有效降低淋巴结清扫过程中血管的医源性损伤风险。

当前,我国胃癌患者以进展期为主,手术治疗高度重视血管脉络化处理及血管周围淋巴结的根治清扫,这也导致手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显著增加。相关临床数据显示,约16.9%的胃癌手术并发症与血管损伤相关。基于此,我们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胃癌手术,通过智能导航辅助,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因为血管损伤不仅会干扰手术视野,延缓患者术后恢复进程,若出血量较大,可能还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这正是我们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临床意义所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在科室学术带头人李国新教授、科室主任胡彦锋教授的引领下,坚持将胃癌智能精准微创诊疗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人工智能在胃癌手术中的创新应用是团队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自2020年起,我本人开始聚焦人工智能在胃肠手术当中的应用,并系统开展相关文献调研工作,之后基于手术中遇到的特定临床问题,我们通过技术探索与临床实践结合,目前取得了一点初步成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科室和学科领导的全力支持。但这些成果真正能够用到临床,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未来,我们期待实现更多突破性进展,共同推动胃癌精准诊疗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能否请您结合本次大会的前沿报告与我们分享本次大会中令您关注的亮点有哪些?

陈豪副教授: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此次参会比较关注胃癌诊疗领域的新技术发展。

从本次会议可以明显观察到,当前胃癌诊疗研究的热点已全面转向个体化精准治疗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首先,在药物治疗方面,精准医疗理念已深度融入临床实践;更重要的是,术中精准技术较前取得突破,人工智能走近外科医生视野。与既往会议相比,目前研究焦点已从单纯的机器人/微创技术,演进为智能精准外科技术体系,这种技术迭代本质上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传统微创手术赋能。这一趋势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外科同行广泛关注的焦点所在。

在此次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展示了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研究成果。荷兰专家团队探索了ICG荧光导航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创新应用场景;韩国专家团队研发的AI手术导航系统,创新性地整合了CT三维重建与计算机视觉AI技术,通过AI识别与三维影像配准实现血管与组织器官的精准手术导航。此外,意大利专家团队成立的机器人手术协作组与欧洲相关的AI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正在开发基于AI的机器人淋巴结清扫质量控制系统。同样,也有韩国专家团队与美国的AI企业合作,通过对血管裸化及淋巴结清扫的图像进行标注,初步建立了基于AI的手术质量控制评分标准。

此次参会让我深刻认识到,国际学界正致力于通过智能技术为现有手术平台赋能。展望未来,我们预见胃癌外科手术或将有可能逐步迈向半自动化阶段,通过对AI系统进行大量手术动作和手术阶段的识别训练,机器人系统有望自主完成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手术操作,外科医生则专注于关键决策、术中解剖变异和复杂步骤的干预。这不仅是胃癌外科的发展趋势,更是全球微创外科领域共同探索的未来方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愿景终将逐步实现。


陈豪副教授现场汇报团队在手术AI领域的成果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