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培荣教授:新辅助免疫治疗为dMMR/MSI-H结直肠癌带来显著疗效与广阔前景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06-21 12:04:58

编者按:2024年5月31日~6月1日,第十五届上海结直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进展大会暨第七届直肠肿瘤外科技术与综合治疗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在本次大会上深入探讨了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肠癌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策略。针对此重要议题,《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对丁培荣教授进行了专访,以期进一步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新辅助及辅助免疫治疗策略在当前的肠癌治疗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哪些影响?

丁培荣教授:dMMR型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正引领着实体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潮流。尽管在结直肠癌中,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比例相对较低,晚期患者仅占约5%,早中期患者中也只有10%~15%左右,但这部分患者恰恰是免疫治疗的优势群体。这主要体现在晚期dMMR型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有超过50%的患者能获得长期生存机会,双免疫治疗方案有70%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而早中期患者更是高达60%~80%可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
免疫治疗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治愈或改善生存的可能,还显著增加了患者保全器官功能的机会。简言之,这一治疗方法有望打破传统治疗模式,某些特定情况下,患者甚至无需手术、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都适用,因此我们仍需谨慎选择适合单纯免疫治疗的患者群体。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在制定dMMR/MSAI-H肠癌患者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方案时,您通常会考虑哪些关键因素?
丁培荣教授:这个问题涉及到在给予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或者辅助免疫治疗时的一些标准或者指征。目前在辅助治疗阶段,免疫治疗尚未确立明确的适应证,同时也尚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其在此阶段的应用。我们当前正在进行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Ⅲ期研究,旨在探索其潜在效果,我们鼓励符合条件的患者积极参与到此类临床研究中去。
在新辅助治疗领域,已有数据表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对此类患者效果显著,大约60%~80%的患者能实现pCR。然而,在新辅助治疗时,我们必须平衡好免疫治疗效果与免疫治疗可能带来的长期副作用。暂且不说免疫治疗导致的一些致死的毒性反应,如肺炎、心肌炎、肝炎等,单其带来的内分泌毒性,如甲状腺功能不全、肾上腺功能不全或糖尿病,都可能对患者产生终生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因为应激能力降低带来风险。
因此,在选择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患者时,我们会综合考虑其复发转移风险、肿瘤部位对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直接手术复发风险高、肿瘤部位可能影响器官功能或身体状况不适合强烈治疗或手术的患者,免疫治疗将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替代方案。若未来我们能准确预测哪些患者可能出现免疫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并找到解决方案,那么免疫治疗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成为一种治愈性治疗手段。对于早期患者,免疫治疗也可能成为免除手术或实现器官功能保全的新选择。

最近,我们的一项研究刚刚在Lancet Oncology发表,该研究表明MSI-H结肠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器官功能保全同样可行,这同样也是一种颠覆性的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了显著帮助。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您认为哪些新技术或方法有望为dMMR/MSI-H肠癌新辅助及辅助治疗带来突破?
丁培荣教授:针对MSI-H人群,我主要想聚焦以下几点来讨论。
首先,关于MSI-H患者的治疗,目前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广泛采用器官功能保全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治愈性手段。这意味着,未来当这类患者前来就诊时,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避免手术和放化疗,助力患者实现疾病的治愈。这是我们对MSI-H结肠癌患者治疗策略的首要转变。
其次,MSI-H型肿瘤会产生大量新生抗原,这些抗原具有作为预防性疫苗开发的巨大潜力。例如,林奇综合症导致的MSI-H型结肠癌,目前已有针对性的疫苗进入Ⅰ期临床研究,我们团队也积极参与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预测MSI-H型结肠癌或林奇综合征的疫苗将有望成为这类患者预防或辅助治疗的手段。
最后,针对MSI-H人群,除了免疫治疗外,还有研究表明其他针对同源重组修复抑制的药物也具有增强免疫治疗效果或对抗免疫治疗带来的原发或继发性耐药问题的潜力。这为我们提供了治疗MSI-H患者的更多选择,也预示着这一人群的治疗前景十分广阔。相信随着科研的深入和进展,我们对MSI-H患者的治愈信心将日益坚定。

专家简介

图片

丁培荣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科学家,美国外科学院 Fellow (FACS)、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 曾获美中抗癌协会(US Chinese Anti-Cancer Association, USCACA)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基金会(US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NFCR)联合颁发的第一届USCACA-NFCR 青年学者奖(the USCACA-NFCR Scholar Excellence Award,2011);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主办的第二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5);第七届医学家年会“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新锐”奖(2022);美国结直肠外科医生协会颁发的The Robert W. Beart,Jr., MD Impact Paper of the Year Award(2023年度影响力论文奖,唯一)。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大学5010项目等多项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遗传性结直肠癌分子筛查及其免疫异质性,基于多组学技术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敏感性预测及策略优化。
  • 以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Lancet Oncol、Cell Res、Nat Commun、J Natl Cancer I、Ann Surg、EBioMedicine、J Natl Compr Canc Ne、J Immunother Cancer、Int J Cancer、Eur J Canc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 学术兼职包括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专家共识、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操作共识专家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遗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