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08-16 17:07:08
编者按:广州结直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二十二届广东省大肠癌学术会议、全国大肠癌肝转移诊治进展学习班、结直肠癌腹腔镜与TEM进展高级学习班、肿瘤个案管理新进展研讨班于2024年8月5~10日在广州举行,本次大会由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胃肠肿瘤分会、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广东省护理学会肿瘤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承办。本届会议主题定为:“规范、精准、新质”,学术环节精彩纷呈,内容涵盖基础及临床研究,国内外众多权威专家荣耀领衔,以专题报告、主题演讲、MDT讨论等多种形式,针对结直肠癌临床诊疗热点,进一步探索结直肠癌诊疗领域新方法、新药物、新技术、新材料等,为广大医护人员搭建一个思想交流、凝聚共识的高层次学术平台。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万德森教授分享我国大肠癌多学科团队(MDT)的发展和蓝图。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直肠癌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发展到了多学科团队(MDT)诊疗模式。请问在结直肠癌领域,MDT模式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能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万德森教授:过去肠癌的治疗多采用“一对一”的模式,而现在是“多对一”。俗话说“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多人参与无论是在疾病诊断还是治疗决策等方面都比个人更为完美和准确。因此我认为MDT应该有以下几个优点: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所在的结直肠肿瘤MDT团队曾多次在相关大赛获得全国冠军,您认为在日常诊治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MDT模式呢?
万德森教授:MDT模式并非一蹴而就的,早在1998年开始,我们医院就开展了多学科查房,相当于是MDT的雏形。当时我们的治疗决策是邀请放射科和内科医生共同完成的,但并未提出MDT的概念(MDT概念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那时我们自发地认为单一手术无法治愈肠癌,必须联合其他的治疗方法。我们现在都采用综合治疗模式,问题在于如何让年轻的医生接纳MDT的理念并引导他们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践行多学科合作的模式。我们科室这些年参加MDT全国比赛并且获得好成绩的原因在于从1998年开始就接受了多学科合作的训练,并由此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我认为今后其他医院可以仿效的主要是从医院层面推广肠癌MDT的诊疗模式。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本次大会特设MDT专题会,彰显了中国大肠癌MDT的水平和临床特色,请您点评一下大会专场各位中青年MDT团队的表现,您对他们未来在MDT的理念和临床实践方面有何期许?
万德森教授:近几年我们都在大肠癌会议上安排了MDT大赛的环节,从真实的临床病例出发,讲述他们实际的MDT实践模式,受到了很多关注和好评。年轻医生参与MDT有很多好处,一方面培养了他们MDT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年轻医生的思维活跃,比老一辈的医生想法更多、更大胆。我希望通过年轻人和老一辈医生共同参与MDT,彼此互相沟通和交流,汲取老一辈的经验和教训,发挥新生代的创新能力,将越来越多的新疗法纳入MDT中去,不断提升我国MDT的水平,并最终让更多的肠癌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