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翔教授:技术创新和全程管理两手抓,助力我国肿瘤外科健康前行丨胃肠肿瘤腹腔镜年会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10-14 14:53:30

编者按:2024年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年会共同聚焦近年国内外直肠肿瘤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进展。我们特邀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主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心翔教授介绍会议的亮点和专委会未来的工作部署。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2024年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年会顺利召开。您作为专委会的主任委员,能否谈谈举办此次会议的目的和宗旨?

李心翔教授

本次大会是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换届后的首次年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于1999年在上海市抗癌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腹腔镜技术最早应用于普外科领域,例如阑尾、胆囊等,之后逐渐应用于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对外科手术的要求更高,除了常规外科的无菌原则之外,还有无瘤原则。早期胃肠道肿瘤受到很多质疑,经过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了腹腔镜技术对胃肠肿瘤的根治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近年来,胃肠肿瘤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从传统腹腔镜到机器人、单孔腹腔镜、荧光腹腔镜、TATME等各种技术层出不穷。

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涉及到新技术的应用,任何新技术的学习都有曲线和培训过程。将新技术应用到胃肠肿瘤领域时需十分慎重,因为对胃肠肿瘤患者来说,这次手术可能是唯一的根治机会。如果没有把控好手术指征,可能导致术中的肿瘤残留和播散。也可能由于新技术应用不当,导致患者失去根治的机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的成立正是为了规范和创新腔镜技术在胃肠肿瘤的应用,这也是我们成立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的初衷。专委会成立5年来,在郑民华、秦新裕教授以及上海各位专委会同道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这也是我们今后需继续努力的方向。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未来您与专委会其他委员进一步的部署计划如何?是否有其他项目推进以期提高我国肿瘤外科的水平?

李心翔教授

自专委会成立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巡讲活动。疫情期间,我们专门开展了“义无反顾、健康常在”的系列线上专题交流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近30期。同时,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牵头成立了直肠癌全程管理学院,这是我们与复旦肿瘤团队共同完成的事情。

此外,我们还在全国开展了例如“肠路领航、肠路无忧”等系列巡讲,深入全国各地与基层医生进行充分交流。我们关注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全程管理以及结直肠功能重建创新和吻合等方面的话题。专委会成立后,我们将继续推动以上工作。

未来,我们将针对当前技术发展的特点,由专委会的副主委和常委牵头成立各个工作组和专家组。专家组和工作组可能会聚焦在某一点,例如单孔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等。只有专注于某个领域,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创新和规范,将其从上海推广到全国,以推动中国结直肠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在这次会议期间,专委会牵头成立了上海市国际结肠外科交流培训中心,该中心位于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浦东院区,由我担任主任。我们通过中心的成立汇聚上海胃肠肿瘤外科专家的力量,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既能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介绍给国际同行,也能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我国不同地区直肠癌患者在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需要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您认为哪些因素会导致预后差异?基于您的丰富经验,能否分享一些成功的“复肿”经验和建议,以帮助提高手术患者的预后效果?

李心翔教授

中国结直肠外科近几年取得了很大进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许多基层医生的手术都完成得非常出色。腹腔镜手术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开腹手术过程中,一助和二助等年轻医生可能并不太清楚主刀的操作过程。而腹腔镜手术时,所有医生都可以在同一个屏幕下观摩,每个动作尽在眼底,后期还可以对手术录像进行仔细研究。因此,腹腔镜手术逐渐形成了程序化的手术,例如我们中心,形成了直肠癌以血管为中心的入路程序,许多年轻医生按照此操作流程进行手术,往往能够很快完成高质量的手术。

近几年,随着腹腔镜的推广,外科医生的技术日渐精进,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能够提升肿瘤患者的预后。综合治疗和全程管理的理念在肿瘤领域中非常重要。例如,对于进展期的低位直肠癌,如果不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而直接手术,那么术后面临极大的复发风险。

事情往往存在两面性,医生在能力和技术得到提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选择,如何把握手术适应证很关键。例如,将ISR技术与TATME技术相结合以后,已经从外科层面突破保肛的极限。虽然从技术层面上很多患者都可以实现保肛,但是从肿瘤学方面考量有些患者并不适合保肛。从功能学角度来看,保肛还有可能导致肛门失禁等问题。因此外科医生在提升技术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把握手术的指征。

在综合治疗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规范和引导外科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近年来,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不仅关注技术推广,还关注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理念的推广。我们开展了“肠路领航、肠路无忧”等系列活动,强调外科治疗的全程管理。只有落实好患者的全程管理和综合治疗理念,外科技术才能发挥最大的能效性。

专家简介

图片

李心翔 教授

大肠外二科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微创外科专家委员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 常委

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委会 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结直肠癌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消化外科教育学院 副院长

国际结直肠癌协会(ICRCC)中国分会 副主席

科研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一项;2018年以来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9篇;主编、主译专著6部;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牵头执笔《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根治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以及参与执笔《CSCO结直癌诊疗指南》等10多部权威指南共识编写。

获奖和荣誉:

第六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获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2019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2018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