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7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病学分会2024年年会暨华夏结直肠病学论坛暨腹腔镜/机器人消化道重建技术手术演示研讨班于青岛圆满落幕。
在此次盛会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邢宝才教授做了题为“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报告。为深入探讨此重要议题,《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别对邢宝才教授进行了专访,以期为读者呈现更多专业见解与前瞻思考。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多学科综合发展,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焦点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您在本次年会的报告中探讨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热点问题,能否分享一下当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当前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关注?
邢宝才教授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国家癌症中心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结肠癌新发病例数已达51万有余。其中大概有50%~60%的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肝转移治疗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随着结直肠癌患者基数的增加,肝转移病例亦同步上升,然而,是否每位肝转移患者都能获得最优、最有效的治疗,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高度依赖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需融合内科、外科、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多领域知识,为患者量身定制综合治疗方案,以最大化生存获益。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无论是肿瘤内科、结直肠外科还是针对肝转移的具体治疗手段,都涌现出许多新方法。然而,如何高效整合这些资源,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疗体系,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为此提供了思路,但若仅停留于形式,缺乏深入的专业融合与高水平协作,其治疗效果仍存不确定性。
在临床实践中,系统性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居于基础地位,它能有效反映患者的生物学特性,为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对于系统性治疗响应良好的患者,应积极探索局部治疗手段,如手术、消融及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SBRT)等,但需明确每种手段的优势与局限,精准施治,以实现最佳疗效。当系统性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持续进展时,选择局部治疗需格外谨慎,因多数患者难以从中获益,此时强化系统性治疗策略更为关键。总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以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尽管手术完全切除仍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但适用范围有限。您认为应如何让患者从外科治疗中获益最大化?
邢宝才教授
实际上,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概念已经在拓展,从以往单纯强调外科切除,拓展至更为广泛的局部治疗范畴,这涵盖了手术切除、消融术及SBRT等多种手段。如前所述,在选择手术切除的患者时,系统性治疗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因为只有当系统性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时,才更有可能选择手术或进一步的局部治疗。
目前关于手术切除的标准,业界已有共识,即需能完整切除所有肝转移病灶,并确保残余肝体积至少达到30%。遗憾的是,符合这一初始标准的患者仅占约20%,剩下80%的患者在初次评估时并不具备直接手术的条件。因此,近年来,“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概念被广泛提倡并付诸实践,旨在通过转化治疗使原本不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达到手术切除的标准,从而增加其手术机会。即便如此,加上转化治疗成功后实现手术切除的患者,总体比例也仅约为30%~35%。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以期让更多原本难以进行局部治疗的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可能。其中,切除联合消融术及SBRT的综合治疗模式备受关注。当然,每种治疗手段都有其独特的适应证和优势,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选择并有机结合这些治疗手段,以实现患者生存获益的最大化。因此,我认为,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以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整合各种治疗手段,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邢宝才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肝转移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肝转移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促会肝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肿瘤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