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O中国之声丨魏妙艳博士:呋喹替尼联合AG方案有望成为PDAC肝转移的转化治疗策略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10-14 17:23:44

编者按:2024年9月13日~17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如期举行。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魏妙艳博士的一项探索呋喹替尼联合nab-紫杉醇和吉西他滨(AG)作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肝转移一线治疗的开放标签、单臂、单中心Ⅱ期临床研究成果入选大会壁报交流(摘要号:1529P)。《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特邀请魏妙艳博士对该研究进行了深度解读。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ESMO大会现场壁报专区
研究简介

背景

PDAC肝转移仍然是预后不良的重大挑战,尽管AG已成为其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其疗效并不尽如人意。本试验旨在研究呋喹替尼联合AG在PDAC肝转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标准包括: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PDAC肝转移患者,年龄≥18岁,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 PS)为0或1。
入组患者接受以下治疗:呋喹替尼4 mg口服,第1~14天;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15天静脉注射;nab-紫杉醇125 mg/m2,第1、8、15天静脉注射,每4周一次。
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基于RECIST 1.1标准),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和不良事件(AEs)等。

结果

在2021年8月至2023年5月期间,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26例患者可评估,平均年龄为58.7岁(30~73岁),男女比例相等。原发部位位于胰头部的占42%,体部/颈部的占35%,尾部的占23%。5例患者存在肝以外的远处转移。
疗效方面,15例患者达到PR,4例患者病情稳定,确认的ORR为57.7%(95%CI:38.7%~76.7%),DCR为73.1%(95%CI:56.0%~90.1%)。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95%CI:7~12),中位PFS为8个月(95%CI:4~8)(图1),OS数据尚未成熟,无法进行最终分析。7例患者接受了原发灶的R0切除术。

图片

图1. PFS swimmer图
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TEAEs包括白细胞减少(100%)、疲劳(88.46%)、高血糖(84.62%)、高胆固醇血症(73.08%)、血小板减少(69.23%)和高甘油三酯血症(46.15%)。3/4级TEAEs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红细胞减少(各占11.5%)。2例(7.7%)患者经历了严重不良事件(SAE),为胃肠道出血。

结论

呋喹替尼联合AG方案一线治疗PDAC肝转移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耐受的毒性,有望成为这些患者的转化治疗策略。

专家点评

近年来,尽管一线化疗方案如NALIRIFOX(5-FU/LV+奥沙利铂+伊立替康脂质体)、(m)FOLFIRINOX方案(5-FU/LV+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和AG方案(白蛋白紫杉醇+吉西他滨)在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中位总生存期仍不足1年,预后不容乐观。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包括将现有化疗方案联合靶向药物和/或免疫治疗,其中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旨在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来限制其生长和转移。针对胰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从贝伐珠单抗(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到各种“替尼”类均有尝试。然而,遗憾的是,既往贝伐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吉西他滨等化疗方案并未显著延长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相较于其他瘤种,贝伐珠单抗的应用已显著改善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这可能与胰腺癌的特殊生物学特性有关,如肿瘤微环境的致密间质、药物递送困难、存在非VEGF依赖性血管生成途径。此外,胰腺癌的肿瘤血管通常表现出血管密度高但功能差的特点,这可能限制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
呋喹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高激酶选择性和靶点结合力,可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3,在晚期肠癌、胃癌中均获得高级别证据支持并获批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是一项小样本Ⅱ期研究,针对胰腺癌肝转移患者,探索了AG联合呋喹替尼的疗效。总共30例受试者中,ORR达57.7%,DCR达73.1%,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mPFS达8个月,并有7例受试者成功转化并接受同步切除手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粒细胞缺乏、乏力等,严重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出血。
研究认为,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对胰腺癌肝转移亚群更为有效,除外阻断血管生成,可能减少免疫抑制细胞数量,改善肿瘤微环境,提高此类亚群对治疗的敏感性。因而,在化疗基础上,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可能对此类亚群有独特优势。既往IMpower150研究已发现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患者显示出较高的客观缓解率和持续缓解时间。需注意的是,上述发现需要在更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综合治疗部,目前有多项针对胰腺癌肝转移的新药临床研究,采取化疗联合靶免的“all in”治疗策略,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抗血管靶向药物仍是有潜力的治疗靶点,未来将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优化治疗策略或筛选更可能从这类治疗中受益的亚群。总体而言,晚期胰腺癌的一线治疗需要更多新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探索,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肿瘤进行分子分型,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析,寻找新型生物标志物,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和评估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简介

图片

魏妙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胰腺肿瘤综合治疗部医师外科学硕士,肿瘤学博士MD Anderson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胰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机制及综合治疗。目前参与多项药物临床研究,致力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科普防治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博士后项目。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