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29 15:12:36
编者按:2024年9月25~29日,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召开。此次年会以“以患为本,共享未来”为主题,汇聚国内外重要研究进展及领域发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唐磊教授在大会上就胃癌免疫治疗的影像评估现状与挑战这一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会后,唐磊教授接受了我们的专访,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在大会上就胃癌免疫治疗的影像评估现状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请您分享一下目前胃癌免疫治疗评效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和标准有哪些?
唐磊教授: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在胃癌临床各线的广泛应用,影像学在胃癌免疫治疗评估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临床关注度也在不断加深。在影像评效标准方面,大家比较熟知的是RECIST 1.1,通过一维径线测量治疗前后大小变化,将疗效从好到差划分为CR、PR、SD和PD四类。然而在免疫治疗时代,RECIST 1.1标准在部分场景下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临床需求,对此研究者们陆续提出irRECIST、iRECIST、imRECIST等诸多针对免疫疗效评估的改良标准,其核心思路是针对免疫治疗假进展,通过设置待确定PD访视点(iUPD),或将新发病灶纳入总径线测量等方法,给予免疫新药更长久的作用时间,进而得到更为客观的评效数据。但上述各标准基于主观形态学一维测量的核心未变,与免疫治疗精准评估的需求仍有差距。对此,众多影像甚至内外科专业的研究者们多从两个方向开展方法学探索:其一是新的成像手段,包括能谱C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纳米铁粒子成像,以及PET相关探针研究等等,提供形态学之外的多模态功能/分子影像指标;第二是目前热点的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通过与胃癌免疫微环境指标的相关性构建影像组学免疫分数(RS/RIS),进而指导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本次CSCO大会也有多位临床专家在报告中提及团队已发表或在进行中的影像组学/人工智能研究,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的加持能够更好地评估胃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
唐磊教授:免疫治疗改善了胃癌治疗效果,临床对影像学评估的要求也随之深入,不再仅仅局限于肿瘤大小的测量。举个例子,由于部分局部进展期甚至晚期胃癌的免疫治疗效果显著,外科开始探索保功能手术,将原来的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手术范围缩小,甚至考虑去手术、等待-观察的可能性。在这种场景下,影像学对于胃癌免疫治疗后的疾病完全缓解(cCR)的评判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正在探索一些新征象辅助判断胃癌免疫治疗后cCR的可能性,包括基线免疫治疗敏感人群的筛选、治疗后cCR胃癌黏膜面修复的特异性征象等,希望在外科诊疗新节点到来之前,提前储备一些征象和标准;而且类似卷边征、黏膜线征这样的征象,主观表征较为明确,影像医生通过强化图像就能直接判读,不需要影像组学或人工智能辅助,方便在临床的落地应用。
专家简介
唐磊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