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发表时间:2025-02-13 14:36:37
编者按: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 2025)已顺利闭幕。在本次盛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邓艳红教授团队有两项关于结直肠癌的研究成功入选壁报摘要环节。为了向读者呈现这两项研究的精髓,《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记者进行了详尽的整理,并在大会现场特邀邓艳红教授团队的吕晓双博士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专业解读,以期为读者带来有价值的洞见与启示。
邓艳红 教授
吕晓双 博士
摘要号:278
基于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基因分析对FGFR突变的全景图谱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01
背景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变异已被确认为多种恶性肿瘤,诸如膀胱癌和胆管癌的治疗靶点。结直肠癌(CRC)在遗传层面以TP53、KRAS和BRAF等核心基因的突变为主要特征。然而,关于FGFR变异等较为罕见的遗传学改变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针对FGFR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出有限的疗效。本研究致力于通过基因测序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来深入探究FGFR的变异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异与临床预后之间的潜在关联,探索FGFR1作为结直肠癌预后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02
方法
本回顾性分析纳入了2014年~2024年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治疗的Ⅰ-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组织样本。采用下一代测序(NGS)技术评估FGFR的基因组改变。采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分析无病生存期(DF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利用cBioPortal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FGFR改变对预后的影响。
03
结果
在本研究队列中,有7.9%的患者存在FGFR变异,其中最常见的是FGFR1扩增(1.6%)。FGFR与经典CRC基因如KRAS、BRAF、NRAS和PIK3CA之间未发现共发生或互斥现象。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在Ⅰ-Ⅲ期患者中,FGFR变异是DFS较差的独立预测因子(中位DFS:13个月 vs. 45个月,HR=2.58,P=0.0002);在Ⅳ期患者中,FGFR变异是PFS较差的独立预测因子(中位PFS:14个月 vs. 19个月,HR=2.17,P=0.0011)。在FGFR变异中,FGFR1扩增与不良预后(包括更短的DFS和PFS)的相关性最强。FGFR1的免疫组化(IHC)染色结果与基因扩增结果一致,进一步支持了其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04
结论
本研究描绘了结直肠癌中FGFR变异的基因组特征,并强调了FGFR1扩增作为FGFR变异型结直肠癌主要类型的预后意义。这些发现为理解FGFR改变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并支持进一步探索FGFR1作为结直肠癌预后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摘要号:203
BRAF V600E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联合局部干预的真实疗效: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01
背景
携带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尤其是微卫星稳定(MSS)型肿瘤患者,预后较差。该亚组患者对化疗的反应有限,尤其是二线或后续治疗。当前研究日益关注靶向疗法与局部治疗的结合,但真实世界证据仍然匮乏,尤其是来自亚洲队列的证据。本研究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估了新型治疗组合(包括三联和双靶向疗法)联合局部治疗在这一高危患者群体中的影响。
02
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4年4月~5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治疗的MSS型BRAF V600E突变mCRC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被分为三组:三联组(BRAF、EGFR和MEK抑制剂,包括达拉非尼、西妥昔单抗和曲美替尼)、双联组(BRAF和EGFR抑制剂,包括达拉非尼和西妥昔单抗或Encorafenib和西妥昔单抗)和双联靶向-化疗组(BRAF和EGFR抑制剂联合化疗,包括Vemurafenib、伊立替康和西妥昔单抗)。主要终点为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和客观缓解率(ORR)。
03
结果
在239例入组患者中,58例接受靶向治疗,68例接受常规化疗作为二线治疗。其中,63.5%的患者接受了局部治疗,包括原发肿瘤切除术、转移瘤切除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RS+HIPEC)和肝脏消融术。
与常规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显著延长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5.5个月 vs. 4.2个月;HR=0.44;95%CI:0.29~0.68;P<0.001)。两组的OS无显著差异(12.7个月 vs. 12.1个月;HR=0.80;95%CI:0.50~1.25;P=0.330)。在三联组中,ORR、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分别为21%、5.8个月和18.0个月,与其他靶向治疗组相比显示出疗效增强的趋势,尽管无统计学意义。
接受靶向治疗(n=35)或化疗(n=45)联合局部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相比,OS显著延长(mOS:22.3个月 vs. 9.2个月;HR=0.19;95%CI:0.09~0.42;P<0.001 和 14.3个月 vs. 10.9个月;HR=0.53;95%CI:0.29~0.98;P=0.042)。
04
结论
针对BRAF V600E突变型mCRC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在研究中。本研究表明,将靶向疗法与选择性局部治疗相结合,可显著延长这一具有挑战性亚组患者的生存期,值得进行进一步前瞻性评估。
研究者说
吕晓双博士
2025年ASCO GI大会,作为消化道肿瘤研究领域的国际巅峰盛会,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共同研讨诊疗技术的最新前沿。在此次大会上,中国学者大放异彩,共有29项关于结直肠癌的研究被甄选进行口头报告及壁报展示,内容广泛覆盖从靶向疗法到免疫联合疗法的创新探索。我们团队的两项研究成果同样被大会采纳,这不仅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临床研究的高度认可,更为后续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团队的两项研究各具特色。其中一项深入探索了FGFR在结直肠癌中的变异图谱,并分析了其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发现,FGFR在结直肠癌中的变异以FGFR1扩增为主,这种扩增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导致患者术后DFS和PFS表现不佳。另一项研究则聚焦于BRAF V600E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探讨了靶向治疗结合局部干预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化疗相比,该联合疗法在PFS和OS方面均展现出更优的表现。尽管在靶向治疗的亚组分析中,三联治疗组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善,但仍呈现出获益的趋势。
除了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外,我还特别关注了大会中关于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口头报告。其中包括Breakwater研究针对一线BRAF V600E突变结直肠癌的疗效结果,以及CheckMate 8HW研究中双免疗法(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依匹木单抗)与单免疗法(纳武利尤单抗单药)在治疗MSI-H/dMMR mCRC的初步对比结果。在专题讨论方面,我尤为感兴趣的是MSS型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特别是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前景。同时,我也关注了靶向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CLDN18.2靶点的相关研究,包括单抗、双抗及ADC药物等。此外,全消化道肿瘤中的新型靶免治疗也备受瞩目,如CAR-T治疗、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各类疫苗以及ADC类药物等,这些新型疗法为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