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丹 发表时间:2025-05-19 13:44:55
研究背景
辅助化疗目前是胰腺癌术后的标准治疗,但仍面临复发转移率高的困境。
研究方法
澳大利亚Belinda Lee等教授联合美国等多中心开展了一项ctDNA指导辅助化疗周期选择及复发风险提示的研究,2019年3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研究共入组26个中心102例接受直接根治切除术的早期胰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前利用ctDNA技术鉴定体细胞突变情况,ctDNA阳性患者接受为期6个月的辅助化疗,方案为FOLFIRINOX或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ctDNA阴性患者可考虑辅助化疗降级至3个月。两组人群在辅助化疗结束时再次评估ctDNA。主要研究终点是ctDNA指导辅助治疗的可行性。次要终点包括ctDNA与临床病理因素、生存结果的关联性。
研究结果
入组患者中位年龄68岁(41~86岁),50%男性,95%ECOG 0~1。肿瘤位于胰头部占72%,病理分期T1(18%)、T2(50%)和T3(32%),淋巴结阳性率71%,R0切除77%。术后CA19-9升高占29%。本研究中ctDNA采集的中位时间为术后5周(范围3~9),开始辅助化疗的中位时间为6周(范围4~12)。术后ctDNA(+)患者40例(40%),ctDNA(-)患者54例(53%),4例(4%)未检测到肿瘤突变,予以排除。研究发现ctDNA的状态与已知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在54例ctDNA(-)患者中,24例(44%)接受降级3个月的辅助化疗。中位随访36个月(范围2~56),ctDNA(+)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为13个月,而ctDNA(-)人群为22个月(HR 0.52,P=0.003)。
研究结论
ctDNA用于指导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周期选择及复发风险提示具有可行性,并独立于目前已知的预后预测标记物。
研究背景
胰腺癌目前的辅助化疗方案主要包括mFOLFIRINOX或基于吉西他滨的方案,尽管Ⅲ期研究表明mFOLFIRINOX的疗效更佳,但与其他方案相比,也带来了更大毒性。临床选择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仍然主要基于患者的体力状态,而非肿瘤特征。本研究旨在开发针对常用胰腺癌药物的转录组特征,以指导术后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
研究方法
分析三种临床前模型(免疫缺陷小鼠原代细胞培养、肿瘤类器官和PDX)对药物反应,将检测到的药物敏感性与每个模型的转录组学关联分析,采用LASSO模型构建整合。学习队列为GemPred(吉西他滨组)和COMPASS(mFOLFIRINOX组),并在PRODIGE-24/CCTG PA6研究的343例患者队列中进行验证。
研究结果
转录组特征能够较好地指导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据此接受相应匹配治疗的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DFS)显著改善。模型预测敏感药物的数量与患者的生存情况呈正相关。接受“适配”药物治疗的患者(n=164;47.8%)表现出较长的DFS:50.1个月(mFOLFIRINOX组,HR:0.31;95%CI:0.21~0.44;P<0.001) vs. 33.7个月(吉西他滨组,HR:0.40;95%CI:0.17~0.59;P<0.001)。相反,转录组特征提示的方案与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不匹配的患者(n =86;25.1%)和预测对所有药物耐药的患者(n=93;27.1%),DFS结果最差(分别为10.6和10.8个月)。
研究结论
通过整合临床前模型和机器学习,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转录组的综合预测工具,可能有助于识别胰腺癌对不同化疗方案的敏感性。避免选择可能无效的药物,降低不必要的毒性。
研究背景
早发型胰腺癌的发病率增加,潜在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肿瘤微生物组学对肿瘤发病机制和预后的影响逐步被揭示,所以日益成为研究焦点。本研究拟评估早发型胰腺癌(eoPDAC,发病年龄<50岁)和平均发病型胰腺癌(aoPDAC,发病年龄>50岁)标本的微生物组谱。
研究方法
从Cleveland Clinic和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生物库中连续选取PDAC标本,使用shotgun宏基因组测序方法对组织中的微生物组进行分析鉴定。Alpha多样性表示特定样品中微生物物种的丰富度和均一性,经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β-多样性距离代表微生物分类学差异,经置换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检验。所有p值均多重检验调整。
研究结果
该研究包括44例手术切除的PDAC患者(24例eoPDAC和20例aoPDAC)。经质检,共选定63个组织标本进行分析(eoPDAC肿瘤标本13个,邻近正常标本10个;aoPDAC肿瘤标本和邻近正常标本各20个)。与邻近的正常组织和aoPDAC相比,eoPDAC肿瘤表现出更高的α多样性。而在aoPDAC中,没有观察到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α多样性差异。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不同组标本中属的多样性存在差异显著。与此发现一致的是,eoPDAC和aoPDAC相比,eoPDAC和正常组织相比,大多数微生物类型并不重叠。差异丰度分析显示,eoPDAC与aoPDAC的肿瘤微生物组存在显著差异。肿瘤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属包括:克雷伯氏菌、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奈瑟氏菌属、埃希氏杆菌属。eoPDAC肿瘤组织以肠杆菌属、奈瑟氏菌属和埃希氏菌属富集为主;aoPDAC肿瘤组织以克雷伯氏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富集为主。
研究结论
与aoPDAC相比,eoPDAC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组特征。研究发现了与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的数种微生物属,进一步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生物标志物有利于此类人群的筛查和治疗,值得后续进一步探索。
徐近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胰腺肿瘤综合治疗部主任。
擅长胰腺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微创、开放手术,胰腺周围包括十二指肠、壶腹部、胆囊胆管、脾脏、后腹膜肿瘤的外科切除,胰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综合治疗。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胰腺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荣获上海市卫健委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获评2023年第八届医学家年会。
魏妙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胰腺肿瘤综合治疗部医师
外科学硕士,肿瘤学博士
MD Anderson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胰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机制及综合治疗。目前参与多项药物临床研究,致力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科普防治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博士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