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失调的结肠上皮细胞(CEC)增殖是结直肠癌发展的关键特征之一。研究表明,NF-κB诱导激酶(NIK)通过非典型的NF-κB信号通路调控CEC的再生/分化,从而减缓结直肠癌的进展。这一机制有别于典型的NF-kB信号传导。该研究强调了NIK在维持结肠上皮细胞正常再生/分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抑制结直肠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探究NIK与非典型NF-κB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或将为结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1.NIK在结肠上皮细胞再生中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NIK是结肠上皮细胞再生的关键调节因子,其缺失可能增加细胞恶性转化的风险。在结直肠癌的发展过程中,NIK的衰减导致结肠干细胞(CSC)的成熟异常,使这些细胞更易发生突变并恶性转化,从而生成肿瘤性的CEC。CEC增殖失调是结直肠癌发展的一个关键特征。研究表明,NIK通过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协调CEC再生/分化来减缓结直肠癌的进展,这一机制与典型NF-κB信号传导不同[1]。
非典型NF-kB信号通路在CEC的再生/分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通路通过一系列分子级联反应,特别是依赖于NIK的调控。当NIK缺失时,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的功能将受到损害,进而影响CEC的正常发育与成熟。与之相比,典型NF-κB信号通路则主要参与调控炎症反应,而并非直接介入CEC的再生/分化过程,基于此,研究人员试图评估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非典型NF-κB信号转导,并通过回顾性元数据分析对患者的基因表达谱进行深入研究(见图1)。

图1. 非典型NF-xB信号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增强表现
2.NIK缺失对结肠上皮与髓样细胞的特异性影响:遗传工程小鼠模型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NIK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遗传工程小鼠模型:一种是结肠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NIK的小鼠(NikΔCEC),另一种是髓样细胞特异性敲除NIK的小鼠(NikΔMYE)。这两种模型分别从结肠上皮细胞和髓样细胞的角度出发,揭示了NIK在结直肠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其中,NikΔCEC小鼠是通过条件性敲除技术创建的,研究人员使用Cre重组酶特异性地在结肠上皮细胞中删除NIK基因,以实现对特定细胞类型中NIK基因的选择性去除。
在NikΔCEC小鼠中,结肠上皮细胞中NIK的缺失导致了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受到抑制。这些小鼠在AOM+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中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并且在长期观察中,肿瘤负担显著增加。结果表明,在结肠上皮细胞中NIK的特异性缺失会加剧结肠炎,并促进肿瘤的形成。
与此不同,髓样细胞特异性敲除NIK的小鼠(NikΔMYE)也通过条件性敲除技术创建,但此次是针对髓样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这些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NikΔMYE小鼠中,髓样细胞中NIK的缺失并未导致显著的结肠炎加重或肿瘤负担增加。这表明NIK在髓样细胞中的作用可能并非结直肠癌发展中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NikΔCEC和NikΔMYE两种遗传工程小鼠模型的研究,研究人员得以明确NIK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实验结果显示,NIK在结肠上皮细胞中通过调控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发挥保护作用,防止肿瘤的发生。而在髓样细胞中,NIK对肿瘤发展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见图2)。

图2. Nik缺失的小鼠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敏感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NikΔCEC小鼠中,基线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显著变化,倾向于肠道微生态失衡。虽然这种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在健康状态下未引起明显的炎症或组织结构改变,但在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这种失衡可能加剧了炎症反应。
3.NIK缺失对肠道微生物群落及M细胞功能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在免疫系统的成熟和功能中扮演关键角色。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炎症性肠病(IBD)、代谢性疾病和结直肠癌。
在NIK缺失的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基线微生物群落的显著变化。尽管这些变化在健康状态下未引起明显的炎症或结构改变,但在实验性结肠炎模型中却加剧了炎症。这提示,即使在缺乏明显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微生物群落的微小变化也可能预示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在NIK缺失的情况下。
M细胞是特化的结肠上皮细胞,主要存在于派伊尔氏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es)及其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将肠道内的抗原传递给免疫系统,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由于M细胞与免疫系统的紧密联系,它们在维护肠道屏障完整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
研究表明,NIK对M细胞的维持和分化至关重要。在结直肠癌的背景下,NIK水平的降低可能影响M细胞的功能,导致肠道免疫监视受损,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3](见图3)。

图3. Nik缺失的小鼠显示出微生物组的变化,关键物种的表达与肠道健康相关
此外,M细胞的功能障碍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结直肠癌的早期阶段,M细胞的异常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使致病微生物及其产物能够穿透肠道上皮进入体内,引发炎症反应。长期的慢性炎症可为肿瘤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微环境,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
当NIK缺失时,M细胞的减少导致免疫球蛋白A(IgA)的分泌下降。IgA是一种重要的黏膜免疫分子,能够结合并中和病原体,防止其附着于上皮细胞表面。IgA的减少使更多病原体和毒素能够穿透肠道屏障,引发炎症。此外,M细胞减少还会降低Th17细胞的活性,Th17细胞产生的IL-17在维持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和调节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IL-17的减少可能进一步损害肠道屏障,加剧炎症反应。
4.NIK调控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研究揭示了NIK在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中的关键作用。该信号通路对于调控M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至关重要。过度激活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会促进M细胞的分化,并导致IL-17A的慢性升高,从而引发炎症损伤。相反,适度的NIK表达与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则有助于维持M细胞的正常功能,进而保护肠道免受炎症和肿瘤形成的影响[4]。
在患者中,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的上调与IBD患者对TNF抑制剂失效有关。而在实验性结肠炎和结直肠癌模型中,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则显示出保护作用。相比之下,经典NF-κB信号通路,特别是通过RelA介导的信号传导,更倾向于通过促进炎症来驱动结肠炎相关癌症的发展。
综上所述,NIK通过非典型NF-κB信号途径在控制CEC再生/分化中发挥作用,从而有助于缓解结直肠癌。此发现强调了NIK在维持结肠上皮细胞正常功能及阻止结直肠癌进展中的关键地位。NIK与非典型NF-κB信号之间的互动机制有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带来新的治疗策略。同时,M细胞及其调控机制也在结直肠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NIK作为非典型NF-κB信号通路的重要调节因子,对于维护M细胞功能和预防结直肠癌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1.Morrison HA, Eden K, Trusiano B, Rothschild DE, Qin Y, Wade PA, Rowe AJ, Mounzer C, Stephens MC, Hanson KM, Brown SL, Holl EK, Allen IC. NF-κB Inducing Kinase Attenuates Colorectal Cancer by Regulating Noncanonical NF-κB Mediated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Regeneration. Cell Mol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18(3):101356. 2.Allen IC, Wilson JE, Schneider M, et al. NLRP12 sup- presses colon inflammation and tumorigenesis through the negative regulation of noncanonical NF-kappaB signaling. Immunity 2012;36(5):742–754. 3.Ramakrishnan SK, Zhang H, Ma X, et al. Intestinal non- canonical NFkappaB signaling shapes the local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Nat Commun 2019; 10(1):660. 4.Schwitalla S, Fingerle AA, Cammareri P, et al.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 initiated by dedifferentiation and acquisi- tion of stem-cell-like properties. Cell 2013;152(1- 2):25–38.